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作者:柳永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①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②。停画桡③,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注释
  ①拾翠汀洲:古代妇女喜欢到河滩上拾翠鸟尾羽作装饰品。一说拾翠是采摘香草。
  ②蒹葭浦:长满芦苇的水滨。
  ③画桡:装饰华美的船桨。

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游宦思归之作,反映了作者长年落魄、官场失意的萧索情怀。
  上片写景,时间是作者搭船到某处去的一个下午。头两句写江天过雨之景,雨快下完了,才觉得江天渐晚。风雨孤舟,因雨不能行驶,旅人蛰居舟中,抑郁无聊。时间、地点、人物都或明或暗地展示了出来。“拾翠”二句,是写即目所见。汀洲之上,有水禽栖息,拾翠之人已经归去。而以“双双”形容“鸥鹭”,更觉景中有情。拾翠佳人,即水边采摘香草的少女。鸥鹭成双,自己则块然独处孤舟,一对衬,就更进一步向读者展开了作者的内心活动。“望几点”句,写由傍晚而转入夜间。渔灯已明,但由于是远望,又隔有蒹葭,所以说是“隐映”,是远处所见。“停画桡”句,则是已身所,近处所闻。“道去程”二句,乃是舟人的语言和动作。“前村烟树”,本属实景,而冠以“遥指”二字,则是虚写。这两句把船家对行程的安排,他们的神情、口吻以及依约隐现的前村,都勾画了出来,用笔极其简练,而又生动、真切。上片由雨而暮,由暮而夜,用顺叙的方法铺写景物,景中有情。
  过片“游宦成羁旅”是全词的中心,为上片哀景作注,同时又引出下文,由当夜的去程而念及长年行役之苦。“短樯”七字,正面写出舟中百无聊赖的生活。“万水”两句,从“凝伫”来,因眺望已久,所见则“万水千山”,所思则“乡关何处”。“迷远近”虽指目“迷”,也是心“迷”。“自别后”以下,直接“乡关何处”展开叙说。“风亭”七字,追忆过去,慨叹现。昔日良辰美景,胜地欢游,此时则短樯独处,离怀渺渺,用一“孤”字将今昔分开,亭榭风月依然,但人却不能欢聚了。“刚断肠”以下,是说离情正苦,归期无定,而杜宇声声,劝人归去,愈觉不堪。这首词先景后情,情贯全篇,中间以“游宦成羁旅”五个字相连,景为情设,情由景生,结构精美,是一首工巧之作。 

柳永

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236篇诗文 ► 1561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天净沙·冬

白朴 白朴〔元代〕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定情诗

繁钦 繁钦〔魏晋〕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
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
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
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
与我期何所?乃期东山隅。
日旰兮不来,谷风吹我襦。
远望无所见,涕泣起踟蹰。
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南阳。
日中兮不来,飘风吹我裳。
逍遥莫谁睹,望君愁我肠。
与我期何所?乃期西山侧。
日夕兮不来,踯躅长叹息。
远望凉风至,俯仰正衣服。
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北岑。
日暮兮不来,凄风吹我襟。
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
爱身以何为,惜我华色时。
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
褰衣蹑茂草,谓君不我欺。
厕此丑陋质,徙倚无所之。
自伤失所欲,泪下如连丝。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苏幕遮·草

梅尧臣 梅尧臣〔宋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