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经历
文彦博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九月二十九日(10月23日),其祖先本姓敬,因避晋高祖石敬瑭和宋翼祖赵敬的名讳而改姓文。
文彦博少年时和张昪、高若讷跟跟随颍昌人史炤学习经术,史炤的母亲觉得文彦博不同寻常,对人说:“是贵人啊。”十分厚待他。
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考中进士后,历任翼城县知县、通判绛州、监察御史等职,又升任殿中侍御史。
当时,宋夏战争兴起。军中如果有副将临阵先退、望敌不进的,按照常规,大将应向朝廷请示后才作处理。文彦博说:“这种办法在平居无事之时还可行。但现在连年作战
三次改姓
文彦博先祖本姓敬,为避后晋高祖石敬瑭之讳,改姓文。后晋亡后,复姓敬。至北宋立为国时,避宋翼祖赵敬庙讳,又改姓文。
洛阳耆英会
文彦博退居洛阳后,和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仰慕白居易九老会的旧事,便会集洛阳的卿大夫年龄大、德行高尚的人,他认为洛阳风俗重年龄不重官职大小,便在资圣院建了“耆英堂”,称为“洛阳耆英会”,让闽人郑奂在其中画像。当时富弼七十九岁,文彦博与司封郎席汝言都已经七十七岁,朝议大夫王尚恭七十六岁,太常少卿赵丙、秘书监刘几、卫州防御使冯行己都已七十五岁,天章阁待制楚建中、朝议大夫王慎言已七十二岁,太中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