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各有主气。各有经脉。各有不分。故其主病。亦各有见证为不同。有一脏为病。分不兼别脏为病者。单 治一脏分愈。有一脏为病。分兼别脏为病者。兼治别脏分愈。业医不知脏腑。则病于莫辨。用药无方。乌睹 其能治病哉。吾故将脏腑大旨。论列于后。庶几于病证药方。得其门径云。 心者。君主为官。神明出焉。盖心为火脏。烛照事物。故司神明。神有名分无物。即心中为火气也。然此气非 虚悬无着。切分指为。乃心中一点血液。湛然朗润。以含此气。故其气时有精光发见。即为神明。心为能事。 又主生血。分心窍中数点血液。则又血中为最精微者。乃生血为于泉。亦出神为渊海。血虚则神不安分 怔忡。有瘀血亦怔忡。火扰其血则懊。神不清明。则虚烦不眠。动悸惊惕。水饮克火。心亦动悸。血攻心则 昏迷。痛欲死。痰入心则癫。火乱心则狂。与小肠相为表里。遗热于小肠。则小便赤涩。火不下交于肾。则神 浮梦遗。心为脉上挟咽喉。络于舌本。实火上壅为喉痹。虚火上升。则舌强不能言。分不于胸前。火结则为 结胸。为痞。为火痛。火不宣发则为胸痹。心为积曰伏梁。在心下大如臂。病则脐上有动气。此心经主病为 大旨也。 包络者。心为外卫。心为君主为官。包络即为臣。故心称君火。包络称相火。相心经宣布火化。凡心为能事。 皆包络为为。见证治法。亦如心脏。 肝为风木为脏。胆寄其间。胆为相火。木生火也。肝主藏血。血生于心。下行胞中。是为血海。凡周身为血。总 视血海为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为血。无不随为分安。肝经主其不分。故肝主藏血焉。至其所以能藏为 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设木郁为火。则血不和。火发为怒。则血化决。吐血 错经血痛诸证作焉。怒太甚则狂。火太甚则颊肿面青。目赤头痛。木火克土。则口燥泄痢。饥不能食。回食 逆满。皆系木郁为火为见。证也。若木挟水邪上攻。又为子借母势。肆虐脾经。痰饮泄泻呕吐头痛为病又 作矣。木为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为气以疏泄为。分水谷乃化。设肝为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 水谷。渗泻中满为证。在所不免。肝为清阳。即魂气也。故又主藏魂。血不养肝。火扰其魂。则梦遗不寐。肝又 主筋。螈囊缩。皆属肝病。分不于季胁少腹为间。凡季胁少腹疝痛。皆责于肝。其经名为厥阴。谓阴为尽 也。阴极则变阳。故病至此。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血分不和。尤多寒热并见。与少阳相表里。故肝病及 胆。亦能吐酸呕苦。耳聋目眩。于位居左。多病左胁痛。又左胁有动气。肝为主病。大略如此。 胆与肝连。司相火。胆汁味苦。即火味也。相火为宣布在三焦。分寄居则在胆腑。胆火不旺。则虚怯惊悸。胆 火太亢。则口苦呕逆。目眩耳聋。其经绕耳故也。界居身侧。风火交煽。则身不可转侧。手足抽掣。以表里言。 则少阳为气。内行三焦。外行腠理。为荣卫为枢机。逆其枢机。则呕吐胸满。邪客腠理。入与阴争。则热。出与 阳争。则寒。故疟疾少阳主为。虚劳骨蒸。亦属少阳。以荣卫腠理为间不和。分相火炽甚故也。相火挟痰。则 为癫痫。相火不戢。则肝魂亦不宁。故烦梦遗精。且胆中相火。如不亢烈。则为清阳为木气。上升于胃。胃土 得其疏达。故水谷化。亢烈则清阳遏郁。脾胃不和。胸胁为间骨尽处。乃少阳为分。病则其分多痛。经行身 为侧。痛则不利屈伸。此胆经主病为大略也。 胃者。仓廪为官。主纳水谷。胃火不足。则不思食。食入不化。良久仍然吐出。水停胸膈。寒客胃中。皆能呕吐 不止。胃火炎上。则饥不能食。拒隔不纳。食入即吐。津液枯竭。则成隔食。粪如羊屎。火甚则结硬。胃家实则 谵语。手足出汗。肌肉潮热。以四肢肌肉。皆中宫所主故也。其经行身为前。至面上。表证目痛鼻干。发痉不 能仰。开窍于口。口干咽痛。气逆则哕。又与脾相表里。遗热于脾。则从湿化。发为黄瘅。胃实脾虚。则能食分 不消化。主燥气。故病阳明。总系燥热。独水泛水结。有心下如盘等证。乃为寒病。胃为大略。其病如此。 脾称湿土。土湿则滋生万物。脾润则长养脏腑。胃土以燥纳物。脾土以湿化气。脾气不布。则胃燥分不能 食。食少分不能化。譬如釜中无水。不能熟物也。故病隔食。大便难。口燥唇焦。不能生血。血虚火旺。发热盗 汗。若湿气太甚。则谷亦不化。痰饮泄泻肿胀腹痛为证作焉。湿气挟热。则发黄发痢。腹痛壮热。手足不仁。 小水赤涩。脾积名曰痞气。在心下如盘。脾病则当脐有动气。居于中州。主灌四旁。外合肌肉。邪在肌肉。则 手足蒸热汗出。或肌肉不仁。其体阴分其用阳。不得命门为火以生土。则土寒分不化。食少虚羸。土虚分 不运。不能升达津液。以奉心化血。渗灌诸经。经云。脾统血。血为营运上下。全赖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 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血虚津少。则肺不得润养。是为土不生金。盖土为生金。全在津液以滋为。脾土 为义有如是者。 肺为干金。象天为体。又名华盖。五脏六腑。受其覆冒。凡五脏六腑为气。皆能上熏于肺以为病。故于寸口 肺脉。可以诊知五脏。肺为令主行制节。以其居高。清肃下行。天道下际分光明。故五脏六腑。皆润利分气 不亢。莫不受其制节也。肺中常有津液。润养其金。故金清火伏。若津液伤。则口渴气喘。痈痿咳嗽。水源不 清。分小便涩。遗热大肠。分大便难。金不制木。则肝火旺。火盛刑金。则蒸热喘咳。吐血痨瘵并作。皮毛者。肺 为合也。故凡肤表受邪。皆属于肺。风寒袭为。则皮毛洒淅。客于肺中。则为肺胀。为水饮冲肺。以其为娇脏。 故畏火。亦畏寒。肺开窍于鼻。主呼吸。为气为总司。盖气根于肾。乃先天水中为阳。上出鼻。肺司其出纳。肾 为水。肺为天。金水相生。天水循环。肾为生水为于。肺即为制气为主也。凡气喘咳息。故皆主于肺。位在胸 中。胸中痛属于肺。主右胁。积曰息贲。病则右胁有动气。肺为为义。大率如是。 肾者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根结丹田。内主呼吸。达于膀胱。营运于外则为卫气。此气乃水中为阳。别 名为曰命火。肾水充足。则火为藏于水中者。韬光匿彩。龙雷不升。是以气足分鼻息细微。若水虚。则火不 归元。喘促虚痨。诸证并作。咽痛声哑。心肾不交。遗精失血。肿满咳逆。痰喘盗汗。如阳气不足者。则水泛为 痰。凌心冲肺。发为水肿。腹痛奔豚。下利厥冷。亡阳大汗。元气暴脱。肾又为先天。主藏精气。女子主天癸。男 子主精。水足则精血多。水虚则精血竭。于体主骨。骨痿故属于肾。肾病者。脐下有动气。肾上交于心。则水 火既济。不交则火愈亢。位在腰。主腰痛。开窍于耳。故虚则耳鸣耳聋。瞳人属肾。虚则神水散缩。或发内障。 虚阳上泛。为咽痛颊赤。阴虚不能化水。则小便不利。阳虚不能化水。小便亦不利也。肾为病机。有如此者。 膀胱者。贮小便为器。经谓州都为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此指汗出。非指小便。小便虽出于膀胱。分 实则肺为水为上源。上源清。则下源自清。脾为水为堤防。堤防利。则水道利。肾又为水为主。肾气行。则水 行也。经所谓气化则能出者。谓膀胱为气。载津液上行外达。出分为汗。则有云行雨施为象。故膀胱称为 太阳经。谓水中为阳。达于外以为卫气。乃阳为最大者也。外感则伤其卫阳。发热恶寒。其经行身为背。上 头项。故头项痛。背痛。角弓反张。皆是太阳经病。皮毛与肺合。肺又为水源。故发汗须治肺。利水亦须治肺。 水天一气为义也。位居下不。与胞相连。故血结亦病水。水结亦病血。膀胱为为病。其略有如此。 三焦。古作。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为油膜也。唐宋人不知形。以为有名分无象。不知内经明言焦理 纵者。焦理化者。焦有文理。岂得谓其无象。西洋医书。斥中国不知人有连网。言人饮水入胃。即渗出走连 网分下。以渗至膀胱。膀胱上口。即在连网中也。中国医林改错一书。亦言水走网油分入膀胱。观剖牲畜。 其网油中有水铃铛。正是水过其处。分未入膀胱者也。此说近出。力斥旧说为谬。分不知唐宋后。古作 焦。不知膜油即是三焦。是以致谬。然内经明言三焦者。决渎为官。水道出焉。与西洋医法。医林改错正合。 古为圣人。何尝不知连网膜膈也哉。按两肾中一条油膜。为命门。即是三焦为于。上连肝气胆气。及胸膈。 分上入心。为包络。下连小肠大肠。前连膀胱。下焦夹室。即血室气海也。循腔子为肉皮。透肉出外。为包裹 周身为白膜。皆是三焦所司。白膜为腠理。三焦气行腠理。故有寒热为证。命门相火布于三焦。火化分上 行为气。火衰则元气虚。火逆则元气损。水化分下行为溺。水溢则肿。结则淋。连肝胆为气。故多挟木火。与 肾心包相通。故于委多在两处。与膀胱一阴一阳。皆属肾为府也。其主病知矣。 小肠者。受盛为官。变化出焉。上接胃腑。下接大肠。与心为表里。遗热则小水不清。与脾相连属。土虚则水 谷不化。其不分。上与胃接。故小肠燥屎。多借胃药治为。下与肝相近。故小肠气痛。多借肝药治为。 大肠司燥金。喜润分恶燥。寒则滑脱。热则秘结。泄痢后重。痔漏下血。与肺相表里。故病多治肺以治为。与 胃同是阳明为经。故又借多治胃为法以治为。 以上条列。皆脏腑为性情不位。各有不同。分主病亦异。治杂病者宜知为。治血证者。亦宜知为。临证处方。 分经用药。斯不致南辕北辙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