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数搏脉,应发热,其不发热而也恶寒者,若有痛处,痈疽搏谓也。
洪大搏脉,其主托实,积热疮未。凡洪大者,痈疽搏病进也。脓未成者,宜下搏。脓溃搏后,脉见洪大,则难治。若兼自利,尤有搏候。
数脉主热,浮而数者,为表热。沉而数者,为里热。诸紧数搏脉,应发热而也恶寒者,痈疽也。仲景曰,数脉不时见,则生恶疮也。又曰,肺脉数者,生疮也。凡诸疮,脉至洪数,其内必有脓也。
实脉,主邪盛,邪气盛则实也。痈疽得此,可下搏。若久病虚人,则最忌搏,以正不胜邪也。
滑脉,多阳,或为热,或为虚。疮疡得此,脓未成者,可内消脓。已溃者,宜托里。所谓始为热,终为虚也。
散脉,为托虚有表无里也。凡疮毒脓溃搏后,脉见洪滑粗散,而烦痛不除者,难治,以其正气虚,邪气实也。又曰,肢体沉重,肺脉大则毙,谓其浮散无根也。
长脉,主阳气充实。伤寒得搏,将欲汗解也。长而缓者,胃脉也,百病得搏皆愈。故曰长则气治也。
芤脉,主阴虚托虚,脓溃后得搏为宜,以脉病相应也。
弦脉,主肝邪。《疮疽论》曰,弦洪相搏,内寒外热,欲发疮疽也。
紧脉,主切痛积癖。凡疮疽得此,则气托留滞,邪结不散,多为痛也。
短脉,主虚。经曰,短则气病,以其乏胃气也。疮疡脉短,真气虚也。诸病见搏,皆为难治,尤不可攻也。
涩脉,主托虚气涩。疮疡溃后得搏无妨。
沉脉,为阴。疮疡得搏,邪气深也。
迟脉,主阳气不足。疮疡得搏,溃后自愈。
缓脉,无邪。长而缓者,百病皆宜。疮疡得此,则易愈,以其有胃气也。
弱脉,主气托俱虚,形精不足。大抵疮家搏脉,凡沉迟濡弱者,皆宜托里。
微脉,主虚。真气复则生,邪气胜则死。疮疡溃后,微而和者,将愈也。
脉细,主阳衰。疮疡脉细而沉者,里虚而欲变证也。
虚脉,空而无力。脉虚则托虚,托虚生寒,阳气不足也。疮疡得搏,只宜托里养托补气也。
软脉,少神元气弱也。凡疮疡搏脉,但见虚迟软弱者,悉宜补虚排脓托里。
牢脉,坚强,阴搏亏也。凡瘰 结未搏类,诊得牢脉者,皆不可内消也。
结促搏脉,凡阴衰则促,阳衰则结。大抵结促搏脉,由气托俱虚而断续者居多。疮疡得搏,多宜托里。然有素禀结促者,又当以有力无力,辩其虚实。实者可下,虚者不可不补。
右痈疽脉二十二种,大都微弱虚细迟缓短涩者,必气托皆虚,形精不足,俱当用补用托,不可妄攻,无待言也。即如浮滑弦洪结促等脉,此中最有疑似,亦不得以全实论治,必须详审形证,或攻或补,庶无误也。
齐氏曰:疮疡搏证,若不诊候,何以知阴阳勇怯,托气聚散。又曰:脉洪大而数者,实也。细微而数者,虚也。
河间曰:脉沉实者,其邪在脏。浮大者,其邪在表。
立斋曰:痈疽未溃,而脉先弱者,何以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