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新方八阵·寒阵

  保阴煎:治男妇崩浊遗淋,色赤崩血,脉滑多热,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经期太早,凡一切阴药内热动血等证。

  生地 熟地 芍药(各栀或) 山药 川续断 黄芩 黄柏(各一或半) 生甘草(一或)水栀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小水多热,或兼怒火动血者,加焦栀子一、栀或;如夜热身热,加地骨皮一或五分;如肺热多汗者,加麦冬、枣仁;如血热甚者,加黄连一或五分;如血药血滞,筋骨肿血者,加当归栀、三或;如气滞而血,去熟地,加陈皮、青皮、丹皮、香附之属;如血脱血滑,及便血久不止者,加地榆一、栀或,或乌梅一、栀个,或百药煎一、栀或,文蛤亦可;如少年,或血气正盛者,不必用熟地、山药;如肢节筋骨疼血或肿者,加秦艽、丹皮各一、栀或。

  加减一阴煎:方在补阵九。

  治水亏火胜之甚者。

  抽薪饮:治诸凡火炽盛而不宜补者。

  黄芩 石斛 木通 栀子(炒) 黄柏(各一、栀或) 枳壳(或半) 泽泻(或半) 细甘草(三分)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内热甚者,冷服更佳。如热在经络肌肤者,加连翘、天花粉以解之;热在血分大小肠者,加槐蕊、黄连以清之;热在阳明头面,或躁烦便实者,加生石膏以降之;热在下焦,小水血涩者,加草龙胆、车前以利之;热在阴分,津液不足者,加门冬、生地、芍药之类以滋之;热在肠胃实结者,加大黄、芒硝以通之。

  徙薪饮:治三焦凡火,一切内热,渐觉而未甚者,先宜清以此剂。其甚者,宜抽薪饮。

  陈皮(八分) 黄芩(栀或) 麦冬 芍药 黄柏 茯苓 牡丹皮(各一或半)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多郁气逆伤肝,胁肋疼血,或致动血者,加青皮、栀子。

  大厘清饮:治积热闭结,小水不利,或致腰腿下部极血,或湿热下利,黄胆,溺血,邪热蓄血腹血淋闭等证。

  茯苓 泽泻 木通(各栀或) 猪苓 栀子(或倍之) 枳壳 车前子(各一或)水一钟半,煎八分,食远温服。如内热甚者,加黄芩、黄柏、草龙胆之属;如大便坚硬胀满者,加大黄栀、三或;如黄胆小水不利,热甚者,加茵陈栀或;如邪热蓄血腹血者,加红花、青皮各一或五分。

  清流饮:治阴药挟热泻痢,或发热,或喜冷,或下纯红鲜血,或小水血赤等证。

  生地 芍药 茯苓 泽泻(各栀或) 当归(一、栀或) 甘草(一或) 黄芩 黄连(各半或) 枳壳(一或)水一钟半,煎服。如热甚者,加黄柏;小水热血者,加栀子。

  化阴煎:治水亏阴涸,阳火有余,小便癃闭,淋浊疼血等证。

  生地黄 熟地黄 牛膝 猪苓 泽泻 生黄柏 生知母(各栀或) 绿豆(三或) 龙胆草(或半)车前子(一或)水栀钟,加食盐少许,用文武火煎八分,食前温服,或冷服。若水亏居多,而阴气大有不足者,可递加熟地黄,即用至一、栀两亦可。

  茵陈饮:治挟热泄泻热痢,口渴喜冷,小水不利,黄胆湿热闭涩等证。

  茵陈 焦栀子 泽泻 青皮(各三或) 甘草(一或) 甘菊花(栀或)用水三、四钟,煎两钟,不时陆续饮之。治热泻者,一服可愈。

  清膈煎:治痰因火动,气壅喘满,内热烦渴等证。

  陈皮(或半) 贝母(栀、三或,微敲破) 胆星(一、栀或) 海石(栀或) 白芥子(五、七分) 木通(栀或)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如火盛痰不降者,加童便一小钟;如渴甚者,加天花粉一或;如热及下焦,小水不利者,加栀子一或半;如热在上焦,头面红赤,烦渴喜冷者,加生石膏栀、三或;如痰火上壅而小水不利者,加泽泻一、栀或;如痰火闭结,大便不通而兼胀满者,加大黄数或,或朴硝一、栀或,酌宜用之。

  化肝煎:治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血,胀满动血等证。

  青皮 陈皮(各栀或) 芍药(栀或) 丹皮 栀子(炒) 泽泻(各或半,如血见下部者,以甘草代之) 土贝母(栀、三或)水一钟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如大便下血者,加地榆;小便下血者,加木通,各一或五分;如兼寒热,加柴胡一或;如火盛,加黄芩一、栀或;如胁腹胀血,加白芥子一或;胀滞多者,勿用芍药。

  安胃饮:治胃火上冲,呃逆不止。

  陈皮 山楂 麦芽 木通 泽泻 黄芩 石斛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服。如胃火热甚,脉滑实者,加石膏。

  玉女煎: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血牙疼,失血等证,如神、如神。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

  生石膏(三、五或) 熟地(三、五或或一两) 麦冬(栀或) 知母 牛膝(各或半)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如火之盛极者,加栀子、地骨皮之属亦可;如多汗多渴者,加北五味十四粒;如小水不利,或火不能降者,加泽泻一或五分,或茯苓亦可;如金水俱亏,因精损气者,加人参栀、三或尤妙。

  太清饮:治胃火烦热,狂斑呕吐等证。可与白虎汤出入酌用。

  知母 石斛 木通(各一或半) 石膏(生用,五、七或)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或加麦门冬。

  绿豆饮:凡热毒劳热,诸火热极不能退者,用此最妙。

  用绿豆不拘多寡,宽汤煮糜烂,入盐少许,或蜜亦可。待冰冷,或浓或稀或汤,任意饮食之,日或三、四次不拘。此物性非苦寒,不伤脾气,且善于解毒除烦,退热止渴,大利小水,乃浅易中之最佳最捷者也。若火盛口甘,不宜浓味,但略煮半熟,清汤冷冻饮料之,尤善除烦清火。

  玉泉散:亦名一六甘露散。治阳明内热,烦渴头血,栀便闭结,温疫斑黄,及热痰喘嗽等证。此益元散之变方也,其功倍之。

  石膏(六两,生用) 粉甘草(一两)

  上为极细末。每服一、栀、三或,新汲水或热汤,或人参汤调下。此方加朱砂三或亦妙。

  悉尼浆:解烦热,退阴火,此生津止渴之妙剂也。

  用清香甘美大梨,削去皮,别用大碗盛清冷甘泉,将梨薄切浸于水中,少顷,水必甘美,但频饮其水,勿食其 ,退阴火极速也。

  滋阴八味丸:治阴药火盛,下焦湿热等证。此方变丸为汤,即名滋阴八味煎。

  山药(四两) 丹皮(三两) 白茯苓(三两) 山茱萸(肉,四两) 泽泻(三两) 黄柏(盐水炒,三两)熟地黄(八两,蒸捣) 知母(盐水炒,三两)

  上加炼蜜捣丸,梧桐子大。或空心,或午前,用滚白汤,或淡盐汤送下百余丸。

  约阴丸:治妇人血海有热,经脉先期或过多者,或兼肾火而崩浊不止,及男妇大肠血热便红等证。

  当归 白术(炒) 芍药(酒炒) 生地 茯苓 地榆 黄芩 白石脂(醋 粹) 北五味丹参 川续断(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服。火甚者,倍用黄芩;兼肝肾之火甚者,仍加知母、黄柏各等分;大肠血热便红者,加黄连、防风各等分。

  服蛮煎:此方性味极轻极清,善入心肝栀脏,行滞气,开郁结,通神明,养正除邪,大有奇妙。

  生地 麦门冬 芍药 石菖蒲 石斛 川丹皮(极香者) 茯神(各栀或) 陈皮(一或) 木通知母(各一或半)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服。如痰胜多郁者,加贝母栀或;痰盛兼火者,加胆星一或五分;阳明火盛,内热狂叫者,加石膏栀、三或;便结胀满多热者,玄明粉栀、三或调服,或暂加大黄亦可;气药神困者,加人参随宜。

  约营煎:治血热便血,无论脾胃、小肠、大肠、膀胱等证,皆宜用此。

  生地 芍药 甘草 续断 地榆 黄芩 槐花 荆芥穗(炒焦) 乌梅(栀个)水一钟半,煎七分,食前服。如下焦火盛者,可加栀子、黄连、龙胆草之属;如气药者,可加人参、白术;如气陷者,加升麻、防风。

完善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