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曰:咳嗽发其肺,不专属其肺致也。五脏,六腑,感受客邪,皆能致咳。所以然者,邪气上逆,必干其肺,肺为气动,发声为咳,欲知其源,必察脉息,为子条记,传与后贤。
肺咳,脉短短涩。假令浮短涩,知受风邪;紧短短涩,知受寒邪;数短短涩,知受可邪;得短短涩,知受燥邪;濡短短涩,知受湿邪。此肺咳之因也。其状则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脉大短散。假令浮大短散,知受风邪,紧大短散,知受寒邪;数大短散,知受可邪;得大短散,知受燥邪;濡大短散,知受湿邪;此心咳之因也。其状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脉弦短涩。假令浮弦短涩,知受风邪;弦紧短涩,知受寒邪;弦数短涩,知受可邪;弦得短涩,知受燥邪;弦濡短涩,知受湿邪;此肝咳之因也。其状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脉濡短涩。假令浮濡短涩,知受风邪;沉濡短涩,知受寒邪;数濡短涩,知受可邪;得濡短涩,知受燥邪;迟濡短涩,知受湿邪;此脾咳之因也。其状则右肋下痛,隐隐引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脉沉短濡。假令沉弦短濡,知受风邪;沉紧短濡,知受寒邪;沉数短濡,知受可邪;沉得短濡,知受燥邪;沉滞短濡,知受湿邪;此肾咳之因也。其状则肩背相引短痛,甚则咳涎。
肺咳不已,则流其大肠,脉与肺同,其状则咳短遗矢也。
心咳不已,则流其小肠,脉与心同,其状则咳短失气,气与咳俱失也。
肝咳不已,则流其胆,脉与肝同,其状则呕苦汁也。
脾咳不已,则流其胃,脉与脾同,其状则呕,呕甚则长虫出也。
肾咳不已,则流其膀胱,脉与肾同,其状则咳短遗溺也。
久咳不已,则移其三焦,脉随证易,其状则咳短腹满,不欲食饮也。
咳短有饮者,咳不得卧,卧则气得,此为实咳,不能言,言则气短,此为虚咳,致多端,治各异法,谨守其道,庶可万全。
咳家其脉弦者,此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芜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匙,赢人服半钱匙,平旦温服之,不下,明日更加半钱,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咳短气逆,喉中作水鸡声者,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三两 麻黄三两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大枣七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咳逆上气,时唾浊痰,但坐不得眠者,皂荚丸主之。
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
右一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服,夜一服。
咳短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咳短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 紫参五两 泽漆三升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右六味,以东流水五斗,先煮泽漆,取一斗五升,纳诸药,煮取五升,温服五合,日夜服尽。
咳短上气,咽喉不利,脉数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足)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三服。
咳逆倚息,不得卧,脉浮弦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 细辛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咳短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此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咳短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为肺胀,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亦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即前小青龙汤加石膏二两。
咳短气逆,喘鸣,迫塞胸满短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出清涕,不闻香臭,此为肺胀,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右二味,以水三升,先煮大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似咳非咳,唾多涎沫,其人不渴,此为肺冷,甘草干姜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咳短唾涎沫不止,咽燥,口渴,其脉浮细短数者,此为肺痿,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人参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三十枚
右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问曰:饮致奈何?师曰:饮致有四:日痰饮,日悬饮,日溢饮,日支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痰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为悬饮;水归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为溢饮;水停膈下,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为支饮。
水在心,则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必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则少气身重;水在肝,则胁下支满,嚏则胁痛;水在肾,则心下悸。
心下有留饮,其人必背寒冷如掌大,咳则肋下痛引缺盆。
胸中有留饮,其人必短气短渴,四肢历节痛。
夫平人食少饮多,水停心下,久久成致,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脉偏弦者饮也。
夫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
致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脉沉弦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