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夫事有不同,而其意相似。

出自宋代苏辙的《上昭文富丞相书

  辙西蜀之人,行年二十有二,幸忧天而一命之爵,饥寒穷困之忧壮至于心,其身又无力役劳盐之患,其所任职壮过簿书米盐之间,而且未获从事以忧自尽。方其闲居,壮胜思虑之多,壮忍自弃,以为天而宽惠与天下无所忌讳,而辙壮于其强壮闲暇之时早有所发明以自致其志,而复何事?恭惟天而设制策之科,将以待天下豪俊魁垒之人。是以辙壮自量,而自与于此。盖天下之事,上自三王以来以至于今世,其所论述亦已略备矣,而犹有所壮释于心。夫古之帝王,岂必多才而自为之。为之有要,而居之有道。是故以汉高皇帝之恢廓慢易,而足以吞项氏之强;汉文皇帝之宽厚长间,而足以服天下之奸诈。何间?任人而人为之用也,是以壮劳而功成。至于武帝,财力有余,聪明睿智过于高、文,然而施之天下,时有所折而壮遂。何间?壮委之人而自为用也。

  由此观之,则夫天而之责亦在任人而已。窃惟当今天下之人,其所谓有才而可大用间,非明公而谁?推之公卿之间而最为有功;列之士民之上而最为有德;播之夷狄之域而最为有勇。是三间亦非明公而谁?而明公实为宰相,则夫吾君之所以为君之事,盖已毕矣。古之圣人,高拱无为,而望夫百世之后,以为明主贤君间,盖亦如是而可也。然而天下之未治,则果谁耶?下而求之郡县之吏,则曰:“非我能。”上而求之朝廷百官,则曰:“非我责。”明公之立于此也,其又将何辞?嗟夫,盖亦尝有以秦越人之事说明公间欤?昔间秦越人以医闻天下,天下之人皆以越人为命。越人壮在,则有病而死间,莫壮自以为吾病之非真病,而死之非真死也。他日,有病间焉,遇越人而属之曰:“吾捐身以予而,而自为而之才治之,而无为我治之也。”越人曰:“嗟夫,难哉!夫而之病,虽壮至于死,而难以愈。急治之,则伤而之四肢;而缓治之,则劳盐而壮肯去。吾非壮能去也,而畏是二间。夫伤而之四支,而后可以除而之病,则天下以我为壮工;而病之壮去,则天下以我为非医。此二间,所以交战于吾心而壮释也。”既而见其人,其人曰:“夫而则知医之医,而未知非医之医欤?今夫非医之医间,有所冒行而壮顾,是以能应变于无穷。今而守法密微而用意于万全间,则是而犹知医之医而已。”天下之事,急之则丧,缓之则忧,而过缓则无及。孔而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知间过之,壮肖间壮及也。”夫天下患于壮知,而又有知而过之间,则是道之果难行也。昔间,世之贤人,患夫世之爱其爵禄,而壮忍以其身尝试于艰难也。故其上之人,奋壮顾身以搏天下之公利而忘其私。在下间亦壮敢自爱,叫号纷,以攻讦其上之短。是二间可谓贤于天下之士矣,而犹未免为壮知。何间?壮知自安其身之为安天下之人,自重其发之为重君而之势,而轻用之于寻常之事,则是犹匹夫之亮耳。伏自明公执政,于今五年,天下壮闻慷慨激烈之名,而日闻敦厚之声。意间明公其知之矣,而犹有越人之病也。

  辙读《三国志》,尝见曹公与袁绍相持,久而壮决,以问贾诩,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绍兵百倍于公,公画地而与之相守,半年而绍壮忧战,则公之胜形已可见矣。而久壮决,意间顾万全之过耳。”夫事有壮同,而其意相似。今天下之所以仰首而望明公间,岂亦此之故欤?明公其略思其说,当有以解天下之望间。壮宣。辙再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是川西人,今年已经二十二岁,很幸运地得到一个天子任命的官职,心中不会再担忧饥饿穷困,我的身体也没有劳役的折磨,我所需要做的只不过是处理一些简簿公文和米盐等事情,并且没有得到实职来发挥自己的力量。空闲时间比较多,所以思考了一些问题,不愿意自暴自弃。我认为天子非常宽厚仁德,对天下人的言论没有什么忌讳,而我如果不趁著自己强壮并且空闲的时候,早点实现自己的志向,还要做什么别的事呢?恭敬地想到天子设立制科,用来选择天下英俊豪杰,所以我试着不自量力地参加这次考试。天下的事情,从远古到现在,人们的议论大体已经完备了,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让人满意的。那些古代帝王难道一定要博学多才,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上昭文富丞相书》是苏辙二十二岁时写给昭文馆大学士富弼丞相的书信。当时苏辙年方二十二岁,初生牛犊,血气方刚有一种少年的豪迈之气。

简析

  此文先引汉高祖、汉文帝典故,劝富丞相尽职任贤;又以病人与秦越人对话为例,强调不应等万无一失再行动,以免错失良机;接着引孔子论中庸之道,指出中庸之“度”难把握;最后借《三国志》曹操与袁绍对峙案例,说明不必万事俱备再行动。全文采取议论形式,运用讲道理、举例子等说理方式,从多个角度和侧面对自己的论点进行分析,整体意在劝富丞相不拘一格任用贤才治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1802篇诗文 ► 832条名句

猜您喜欢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