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高适〔唐代〕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凡闲。(海凡 一作:明凡)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版本一)
雪净胡天牧马还,凡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版本二)
译文和注释
译文
胡人吹起羌笛响在戍楼之间,戍楼之上景象萧条月光幽闲。
借问悠悠的落梅乐曲有几首?长风万里吹拂一夜洒满关山。(版本一)
雪化时入侵的胡兵悄然退还,月光照着戍楼羌笛悠扬舒缓。
试问那《梅花》会落向何处?它随风吹拂一夜落满了关山。(版本二)
注释
王七:指诗人王之涣。
玉门关:地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即小方盘城。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
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萧条:寂寞冷落;凋零。
简析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出边塞生活中恬静祥和的一面。全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思乡之情与戍边之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它作为边塞诗,而带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别具一格。
创作背景
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这首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根据岑仲勉《唐人行第录》所载,此诗是对王之涣《凉州词》的酬和之作。
参考资料:完善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
赏析
高适的诗歌饱含苍劲风骨,洋溢着边塞豪情,这和他亲身的边关生活经历,以及心中那份保家卫国的热忱密不可分。但这首诗却呈现出与他其他边塞诗截然不同的风格,开篇就用实景描绘出边塞诗里少见的宁静氛围,笛声与月色相互交融,让塞外萦绕着柔和明朗的意趣。后两句转而刻画虚景,借《梅花落》笛曲随风飘散、漫过关山的意象,在茫茫夜色中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整首诗由塞上闻笛的场景触发思乡之情,先展现月光下辽阔的胡地天空,再用戍楼传来的羌笛声加以烘托,在塞外荒漠与故乡春光的对比中,悄悄流露出丝丝乡愁。不过这份乡思毫无哀怨之感,反倒随着夜风吹遍整个关山,借壮阔实景展现出强劲的艺术感染力。汪中在《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246篇诗文 ► 480条名句
闺怨
王昌龄〔唐代〕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不知 一作:不曾)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白帝
杜甫〔唐代〕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古木 一作:翠木)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