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杜牧 杜牧〔唐代〕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中 一作:衷)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百般感慨从心中涌起,不能自已;夕阳映照的高楼上,一声号角孤零零地响起。
对着青山,整日里思念无穷无尽;这满野的芳草年复一年,我的离愁别恨要到何时才能休止?
睫毛就在眼前,却常常看不见;人生的道理本就蕴含在自身,又何必向身外去寻求?
世间谁能比得上你张公子,以千首诗作轻视那食邑万户的诸侯。

注释
九峰楼:在今安徽贵池东南的九华门上。一作“九华楼”。
百感:指内心种种复杂的情感。
中:一作“衷”,指内心。
芳草:象征贤者。
即:一作“始”。
长:一作“犹”。
得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此诗为友人张祜鸣不平,表达了作者对张祜怀才不遇的同情以及对白居易的不满,抒发了诗人对世风日下的伤感之情。全诗格调苍凉,感情沉痛,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兴寄深远,情韵悠长,堪为抒情名篇。

  首句以逆挽之笔开篇,将满腔感慨尽数倾泻而出, 万千心绪一同涌上心头,已然难以自控。“角声” 一句笔力刚劲且意境新奇,正是勾起这般繁多感怀的 “缘由”。这一联采用先写结果、再述原因的倒装句式,营造出突兀警醒的艺术效果,格外引人注意。

  “孤起” 二字警醒挺拔,远超当时一般诗作的格调。同样是斜阳映照、画角声起的景象,经这二字点染,气韵风骨便显得与众不同,仿佛有一种旷远寂寥、悲戚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844年(唐武宗会昌四年)至公元846年(六年)杜牧池州刺史任上。长庆(唐穆宗年号,821─824)年间,白居易为杭州刺史,张祜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长剑倚天外赋》、《余霞散成绮诗》,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杜牧事后得知,也很愤慨。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秋天,张祜从丹阳寓地来到池州看望出任池州刺史的杜牧。两人遍游境内名胜,以文会友,交谊甚洽。此诗即作于此次别后。

参考资料:完善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5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74-1076

简析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为友人张祜鸣不平,表达了诗人对张祜怀才不遇的同情以及对白居易的不满,抒发了他对世风日下的伤感之情。全诗格调苍凉,感情沉痛;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既有纷挐的枨触、绵渺的情思,也有气类的感愤、理趣的阐发以及名士所特具的洒脱与豪纵,堪为抒情名篇。

杜牧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526篇诗文 ► 456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答人

太上隐者 太上隐者〔唐代〕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忆东山二首

李白 李白〔唐代〕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佚名 佚名〔唐代〕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见 一作:出)
© 2025 古文岛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