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山中作
王维〔唐代〕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无才怎敢负明时,常念东溪守竹篱。
不羡尚平早了婚嫁事,却嫌陶令归田岁已迟。
秋至草堂蟋蟀声愈切,日暮深山蝉噪添悲戚。
柴门寂寂何曾有车马,空林里我独伴白云栖。
注释
早秋:初秋。唐王勃《秋江送别》诗之一:“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明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故篱:故乡。
尚平:即尚长(尚子平)。一作“向平”。
陶令:即陶潜(陶渊明),曾任彭泽令,故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蛩(qióng)响:犹蛩声。
蛩:蟋蟀。
柴门:
赏析
王维的田园诗,素以清丽的景物描摹见长,然而在这般精妙笔触之下,他对归隐田园并非满心欢愉,其归隐之举,实则是不得已的选择。彼时朝局变动,一代贤相张九龄,兼具风度与才略,却遭排挤离京,而“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得以出任宰相。面对这样的朝堂局势,但凡有识之士,都会心生郁闷。
诗作首联,王维自谦无才,不敢辜负清明时代,这实则是他为归隐所做的铺垫说辞。第二句紧承首句,顺势切入题目核心——东溪、旧竹篱,皆是山中故居的典型景致,点明归隐之所。
颔联中,作者化用典故:汉代隐士尚长,待子女婚嫁事毕方归隐,王维借此表明自己已料理完家庭琐事,可无牵挂地归隐;陶渊明向来以高洁闻名
创作背景
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在辋川时期,时间约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此时作者四十多岁,年龄与陶渊明辞官时(年四十一)接近。当时朝政日坏,王维郁郁失志,所以向往隐逸生活。
参考资料:完善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78-179
简析
《早秋山中作》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说自己才华不够,不敢拖累清明的朝局;颔联引用汉代的隐士尚长为儿子娶妻之后オ归隐这一典故,说明自己已处理完家庭事务,可以无所牵绊地归隐;颈、尾两联则以写景展开归隐之后的生活,说在寂寞凄清的山林之中,虽然孤单,却别有一番韵味。全诗笔法微婉,但旨趣明白,厌倦仕途的心情约略可见;诗中通过描写早秋季节山林的环境以及山野林间昆虫的声音,表达了诗人无心世事、向往隐逸的心绪。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414篇诗文 ► 879条名句
更漏子·柳丝长
温庭筠〔唐代〕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妾薄命
李白〔唐代〕
汉帝宠阿娇,贮之黄金屋。(宠 一作:重)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忆昔二首
杜甫〔唐代〕
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
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
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令今上犹拨乱,劳心焦思补四方。
我昔近侍叨奉引,出兵整肃不可当。
为留猛士守未央,致使岐雍防西羌。
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
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