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无才怎敢负明时,常念东溪守竹篱。
不羡尚平早了婚嫁事,却嫌陶令归田岁已迟。
秋至草堂蟋蟀声愈切,日暮深山蝉噪添悲戚。
柴门寂寂何曾有车马,空林里我独伴白云栖。
注释
早秋:初秋。唐王勃《秋江送别》诗之一:“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明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故篱:故乡。
尚平:即尚长(尚子平)。一作“向平”。
陶令:即陶潜(陶渊明),曾任彭泽令,故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蛩(qióng)响:犹蛩声。
蛩:蟋蟀。
柴门:
王维的田园诗,素以清丽的景物描摹见长,然而在这般精妙笔触之下,他对归隐田园并非满心欢愉,其归隐之举,实则是不得已的选择。彼时朝局变动,一代贤相张九龄,兼具风度与才略,却遭排挤离京,而“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得以出任宰相。面对这样的朝堂局势,但凡有识之士,都会心生郁闷。
诗作首联,王维自谦无才,不敢辜负清明时代,这实则是他为归隐所做的铺垫说辞。第二句紧承首句,顺势切入题目核心——东溪、旧竹篱,皆是山中故居的典型景致,点明归隐之所。
颔联中,作者化用典故:汉代隐士尚长,待子女婚嫁事毕方归隐,王维借此表明自己已料理完家庭琐事,可无牵挂地归隐;陶渊明向来以高洁闻名
参考资料:完善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摐 一作:𪭢)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飘飖 一作:飘摇;无所 一作:更何)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血 一作:雪)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