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陈与义 陈与义〔宋代〕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朗声吟咏《楚辞》来度过端午节,身在天涯,节令匆匆又到了这一天。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昔日京师里的舞者的舞裙艳丽。没人能理解我此刻的心意,一曲唱罢,只有满帘清风拂过。
世间万事皆成空,独自一人徒自感伤年华老去;墙东的蜀葵却仍在那里含笑绽放。酒杯里的酒,深浅和去年并无不同。试着把杯中酒洒向桥下的流水,愿这酒今夜能随着流水,流到湘江之中告慰沉江的屈原。

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唐教坊曲,双调小令,用作词调。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最初是咏水仙的,调见《花间集》,以后作一般词牌用。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高咏:朗声吟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这首《临江仙》,作于家国遭逢兵燹之际。端午佳节,词人借凭吊屈原寄寓旧愁、感伤时局,将一腔爱国情怀尽数熔铸其中。

  词作开篇便见警策。一句 “高咏楚词”,既显露出节日里的感伤心绪,更透着磊落壮阔的胸襟。屈原的高洁风骨给了词人精神感召,他高昂吟诵《楚辞》,只觉天涯漂泊之苦、节序奔涌之速,唯独自己报国之志无处安放。彼时陈与义正流离于两湖之间,抚今追昔,百感交集。他以对照之笔写下 “榴花不似舞裙红”,以眼前绚烂的榴花,比拟往昔鲜红的舞裙, 那是他曾春风得意、名动一时的写照。宣和四年(公元 1122 年),他因《墨梅》诗得徽宗赏识,从此名满天下,达官显贵争相结交,歌舞宴饮之事络绎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此词是陈与义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宋朝南渡后,高宗听信奸臣,实行屈辱投降的卖国政策,以致国事日衰。词人在屈原投江的湘水一带漂流,正好赶上了端午节,深刻的家国之恨让他感事生怀,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完善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简析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是因词人端午节怀念屈原,忧叹时局、自伤流落而作。词开头两句说端午节匆匆来到,只是身在天涯只有靠朗读《楚辞》以消磨节日。“榴花”三句,写南渡后歌儿舞女仍不知词人咏《楚辞》之意;下阕自伤身世,本想承担北伐中原、匡扶宋室的大事,但无法实现。这正是最堪伤心处,于是天天借酒浇愁,年复一年。且将酒浇到江中,与屈原亡灵借酒沟通。全词情致哀切,吐言天拔,充溢着悲壮激烈的深沉感情。

陈与义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696篇诗文 ► 148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苏轼〔宋代〕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卜算子·风雨送人来

游次公 游次公〔宋代〕

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草草杯盘话别离,风雨催人去。
泪眼不曾晴,眉黛愁还聚。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 柳永〔宋代〕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三吴 一作:江吴)
重湖叠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 2025 古文岛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