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春雨初歇,天色放晴,柴门内外一片寂静。农家的炊烟袅袅升起,屋内飘出阵阵喷香的米饭气息。
庭院里的鲜花沾着雨雾,迷蒙动人,山间的流水清泠作响。年幼的孩童哭闹着,执意要树上的黄莺。
注释
黍饭:黄米饭,唐人常以之待客。
馨:香。
蒙蒙:形容雨点细小。
泠泠:形容流水清脆的声音。
参考资料:完善
贯休这首小诗以“春雨晴后”为核心,于宁静中藏生机、于淡景中蕴深情,堪称“短章酝藉”的佳作。诗开篇“柴门寂寂”并非真写冷清,而是春雨及时、天晴得宜,农夫趁墒抢耕无暇顾家的写照,未直言喜雨,却让农耕得时的愉悦暗蕴其间。后两句铺展晴后景致:庭院花枝蒙着雨雾,“蒙蒙”如罩轻纱;山间流水“泠泠”作响,清越悦耳;枝头黄莺欢腾啼鸣,引得小儿哭闹索求。诗人不写农忙实景、不抒喜悦直情,仅借景物与童趣勾勒,由静景见农忙、由景致传真情,景中有人生机暗藏。
诗作还延续了贯休善用叠字的语言特色,“寂寂”显山家春耕大忙之态,“蒙蒙”绘庭花迷蒙之姿,“泠泠”摹流水清越之韵。这些叠字既精准造境、模声
贯休是晚唐诗僧,《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这组诗是他在农村为客时的题壁之作,此诗为其中之一,创作时间是晚春时节,具体年份不详。
参考资料:完善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