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二十年来总作为被放逐的大臣,如今归来还能再见到曲江春天的美景。
游客们啊,别笑话我这白头老翁在花间沉醉,试问这世上有几人能在年老时还能如此醉心于花间呢?
注释
杏园:园名。每年三月杏花怒放时,新科进士都要在此举行曲江宴,亦称杏园宴,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大雁塔南。
酬:酬答。
见赠:指白居易当时的赠诗。
二十馀年:刘禹锡于唐永贞元年(805年)被贬,到唐大和元年(827年)奉召还京,共经历了二十三年。
逐臣:被朝廷贬谪放逐之臣,诗人自指。
曲江:即曲江池。为京城人士节日游赏之地。据《剧谈录》
这首诗作于刘禹锡在长安任集贤殿学士期间,时年五十七岁。此时刘禹锡与裴度、白居易等人在京城曲江池西岸的杏园里宴饮,赏花花,并相互作诗唱酬。在此期间,白居易作《杏园花下赠刘郎中》一诗以赠刘禹锡,刘禹锡也作此诗予以酬答。
参考资料:完善
“二十余年作逐臣,归来还见曲江春”,这诗不禁让人联想起《再游玄都观》中那句“前度刘郎今又来”,韵味悠长。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在诗人心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然而他却似乎并未将这些伤痕放在心上,反而选择在杏园绚烂的花海之下,畅饮自乐,享受着难得的欢愉。
“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这两句诗是诗人内心感慨的抒发。世人常说,酒能解忧,亦能消愁,而诗人在这花间沉醉,其内心实则藏着无尽的苦涩与无奈。他以洒脱自怡的姿态,展现出“狂沙吹尽始到金”般的坚强与自信,令人动容。
刘禹锡的这篇诗作表现得更多的是酸楚、苦涩的感情。诗人历经多年贬谪,他终于被召回京师,仍
《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从诗人遭贬谪写起,二十三年来,他一直在荒远之地任职;等他被召回到长安任职时,已经由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变成了老人。此诗诗意粗俗狂谲,但总体而言,还是以豪迈洒脱的生命状态为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