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

樊增祥 樊增祥〔清代〕

残柳黄于陌上尘,秋来长是翠眉颦。
一弯月更黄于柳,愁煞桥南系马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日柳叶渐黄,和尘土的颜色接近。枯叶萎缩,就像美人皱起的眉头。
天上一弯残月更比柳叶还要枯黄,真是要把月下的离人愁死啊。

注释
灞桥: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桥横灞水之上。自汉代开始,东出潼关、函谷关,必自灞陵始。灞水沿岸遍种柳树,自汉及唐,在灞桥边折柳赠别渐成风习,杨柳成为离别的象征。《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开元天宝遗事》又载:“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也。”
口占:作诗文不起草稿,随口而成。占,口述。
陌上尘:路面的尘土。因陕西位于黄土高原,尘土自是黄色,因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光绪十三年(1887),当时樊增祥在陕西任知县。诗人颇负才名,中进士后,却长期屈居下僚。游宦关中,“易地者四,劳形案牍,掌笺幕府,身先群吏,并用五官”(《樊山诗集自序》),郁郁不得志。诗人经过灞桥,信手在旅舍的墙壁上题了这首诗,稍改好作欢娱侧艳之语的故习。后来谭嗣同偶然在墙上发现了这首诗并大为赞赏,该诗由是脍炙人口,传诵一时。

参考资料:完善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第1版 清、近代·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
2、 本社编·元明清诗鉴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赏析

  诗的一、二句写柳。古来送别诗中,几乎都离不开写柳。如王维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但樊诗一反王诗意境。首先点出柳是“残柳”,柳已凋枯,比陌上的飞尘还要黄。灞桥两岸,是东西延伸、不见尽头的道路,车马交驰,尘土飞扬。尘土之色与残柳之色,已混为一体,无法分辨。一个“黄”字,已含无限凄婉之意。次句跌深一层,陌上秋柳离披的残叶,恰像女子长颦的翠眉。“翠眉颦”三字,点出本意。这首不是传统的灞桥伤别诗,而是怀人诗,见柳叶而想起闺中少妇的颦眉。樊增祥虽喜作艳体诗,但个人生活甚为检点,对妻子的感情真挚深厚,所以这里应当是思念妻子。以柳叶喻眉,亦前人常语,但是诗中与黄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将陌尘、残柳、秋月的颜色放在一起比较,黄色渐次加深,描绘了灞桥边的典型景象。末句点出全篇主旨,满眼昏黄的销魂景象触发了游子的思乡愁绪。这首诗语言清新,摹写逼真,颇为感人,突破了传统灞桥留别题材的表达方式,通过层层渲染,寓情于景,委婉曲折地传达出思乡之情。

樊增祥

樊增祥

樊增祥(1846—1931)清代官员、文学家。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光绪进士,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辛亥革命爆发,避居沪上。袁世凯执政时,官参政院参政。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诗作艳俗,有“樊美人”之称,又擅骈文,死后遗诗三万余首,并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著有《樊山全集》。► 71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游庐山记

恽敬 恽敬〔清代〕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庚辰,舣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上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圆来,大笑排闼而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跐乱石,寻瀑布源,溯汉阳峰,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登华岳南峰极顶

牛兆濂 牛兆濂〔清代〕

踏破白云千万重,仰天池上水溶溶。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得内子病中札

张问陶 张问陶〔清代〕

同检红梅玉镜前,如何小别便经年?
飞鸿呼偶音常苦,栖凤将雏瘦可怜。
梦远枕偏云叶髻,寄愁买贵雁头笺。
开缄泪涴销魂句,药饵香浓手自煎。
© 2025 古文岛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