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

樊增祥 樊增祥〔清代〕

残柳黄于陌上尘,秋来长是翠眉颦。
一弯月更黄于柳,愁煞桥南系马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日柳叶渐黄,和尘土的颜色接近。枯叶萎缩,就像美人皱起的眉头。
天上一弯残月更比柳叶还要枯黄,真是要把月下的离人愁死啊。

注释
灞桥: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桥横灞水之上。自汉代开始,东出潼关、函谷关,必自灞陵始。灞水沿岸遍种柳树,自汉及唐,在灞桥边折柳赠别渐成风习,杨柳成为离别的象征。《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开元天宝遗事》又载:“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也。”
口占:作诗文不起草稿,随口而成。占,口述。
陌上尘:路面的尘土。因陕西位于黄土高原,尘土自是黄色,因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光绪十三年(1887),当时樊增祥在陕西任知县。诗人颇负才名,中进士后,却长期屈居下僚。游宦关中,“易地者四,劳形案牍,掌笺幕府,身先群吏,并用五官”(《樊山诗集自序》),郁郁不得志。诗人经过灞桥,信手在旅舍的墙壁上题了这首诗,稍改好作欢娱侧艳之语的故习。后来谭嗣同偶然在墙上发现了这首诗并大为赞赏,该诗由是脍炙人口,传诵一时。

参考资料:完善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第1版 清、近代·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
2、 本社编·元明清诗鉴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赏析

  诗的一、二句写柳。古来送别诗中,几乎都离不开写柳。如王维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但樊诗一反王诗意境。首先点出柳是“残柳”,柳已凋枯,比陌上的飞尘还要黄。灞桥两岸,是东西延伸、不见尽头的道路,车马交驰,尘土飞扬。尘土之色与残柳之色,已混为一体,无法分辨。一个“黄”字,已含无限凄婉之意。次句跌深一层,陌上秋柳离披的残叶,恰像女子长颦的翠眉。“翠眉颦”三字,点出本意。这首不是传统的灞桥伤别诗,而是怀人诗,见柳叶而想起闺中少妇的颦眉。樊增祥虽喜作艳体诗,但个人生活甚为检点,对妻子的感情真挚深厚,所以这里应当是思念妻子。以柳叶喻眉,亦前人常语,但是诗中与黄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将陌尘、残柳、秋月的颜色放在一起比较,黄色渐次加深,描绘了灞桥边的典型景象。末句点出全篇主旨,满眼昏黄的销魂景象触发了游子的思乡愁绪。这首诗语言清新,摹写逼真,颇为感人,突破了传统灞桥留别题材的表达方式,通过层层渲染,寓情于景,委婉曲折地传达出思乡之情。

樊增祥

樊增祥

樊增祥(1846—1931)清代官员、文学家。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光绪进士,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辛亥革命爆发,避居沪上。袁世凯执政时,官参政院参政。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诗作艳俗,有“樊美人”之称,又擅骈文,死后遗诗三万余首,并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著有《樊山全集》。► 71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清平乐·风鬟雨鬓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清代〕

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倦倚玉阑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
软风吹遍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三垂冈

严遂成 严遂成〔清代〕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苏幕遮·送春

高鹗 高鹗〔清代〕

日烘晴,风弄晓,芍药荼醾,是处撄怀抱。倦枕深杯消不了,人惜残春,我道春归好。
絮从抛,莺任老,拼作无情,不为多情恼。日影渐斜人悄悄,凭暖栏杆,目断游丝袅。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

APP会员免广告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