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花山寺壁

苏舜钦 苏舜钦〔宋代〕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花山寺是因花而得名,如今却不见繁花,只有杂草疯长。
鲜花栽培修剪需勤勉尽力,因为花儿容易凋落衰败,而杂草却总在暗处悄然滋长。

注释
花山寺:地址不详。《镇江府志》载有沈括诗《游花山寺》一首,据此,花山寺可能在镇江。
繁英:繁花。
草纵横:野草丛生。
剪伐:指斩去枯枝败叶。剪,斩断。
勤力:勤奋努力。
凋零:凋落衰败。

参考资料:完善

1、 赵生群 王晓英等.儿童学古诗101首:南京出版社,1990年09月第1版:第144页
2、 徐敏.儿童古诗300首 上册:语文出版社,1990年02月第1版:第230页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诗。“寺里” 一联,两句分别描绘一种景致:前一句侧重虚写,后一句注重实记,形成形象鲜明的对比。但两句所写对象实则一致,如此便凸显出花山寺 “名称” 与 “实景” 脱节的现状。生活中名实不符的情况并不少见,可诗人笔下的景象反差实在太过强烈,读者读罢难免心有触动,进而自然会思索:寺名本因寺中山间有花而得,如今却无花可赏,这种疑问恰好勾起人们探究的兴趣,诗歌 “发人深思” 的艺术效果也随之自然达成。
诗人对此显然有自己的答案。他深信寺名并非谬误,寺内与山中原本确实有花,如今 “繁英不见草纵横”,实则源于主、客观两方面原因。从客观来看,“花易凋零草易生” 是自然规律,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题花山寺壁》是一首七言绝句,为一篇记游之作,主要写诗人游玩花山寺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各写一种景观。前一句虚出,后一句实录,构成形象鲜明的对比,但二者所写的对象又是同一的;后两句得出结论,草本无罪,剪伐不力是无可推卸的责任。诗人观其景而发感,“花木”需要精心修剪护养,而“野草”应勤除,同时也寄托了其对革新除弊的企望。

创作背景

  公元1044年(庆历四年)诗人被贬苏州之后,赋闲在家,一日外出游玩,来到花山寺,只见野草丛生,不见百花开放,觉得“花山寺”名不符实,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赵生群 王晓英等.儿童学古诗101首:南京出版社,1990年09月第1版:第144页
苏舜钦

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219篇诗文 ► 90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踏莎行·碧海无波

晏殊 晏殊〔宋代〕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鹧鸪天·楼上谁将玉笛吹

张炎 张炎〔宋代〕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晏几道 晏几道〔宋代〕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