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州四韵
杜牧〔唐代〕
州在钓台边,溪山实可怜。
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
好树鸣幽鸟,晴楼入野烟。
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睦州郡坐落在距离严子陵钓台不远的地方,这儿的山水着实惹人怜爱。
远处的人家掩映在绿树中若隐若现,溪水遍布山石之间潺潺流淌。
小鸟在茂林中时而啼叫,晴光中的小楼上萦绕着缕缕野烟。
暮春时节的我客居于此,真被这美景陶醉了,就好像喝醉了酒,倒在了落花前。
注释
睦(mù)州:州治在今浙江建德。杜牧会昌六年(846)至大中二年(848)任睦州刺史。
钓台:东汉严子陵钓鱼处,在睦州桐庐县西三十里富春江七里濑。
可怜:可爱。
掩映:遮映衬托。
潺湲(chán yuán):指流水。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首联)总领全诗,介绍了睦州的位置并对睦州山水
做出了评价“实可怜”,赞赏有佳。之后四句(颔联、颈联)便细说睦州的山山水水,鸟树风光。睦州山水在诗人的诗句中是秀丽的,由景见情,可见当时杜牧心境还是轻松的。诗人按照自然语言规则,选用平字,“好树”“幽鸟”“晴楼”“野烟”都是静态意象,中间加上“鸣”字、“入”字则使这些不同的意象连接并生动起来,意即:鸟儿在树上发出悦耳的叫声,更显出树木的幽深、寂静;袅袅的炊烟,使日光照射下的小楼似乎被浸在其中,若隐若现。有力的传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实际上睦州是一个远僻小郡。诗人后来在描述这里的环境时
创作背景
会昌二年(842),杜牧受当时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其后又转池州、睦州等地。诗人外放,远离家乡亲人,此诗便是杜牧任睦州刺史时所作。
参考资料:完善
1、
王西平.杜牧诗文系年考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简析
《睦州四韵》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首联总领全诗,介绍了睦州的位置并对睦州山水做出了评价“实可怜”,赞赏有佳;颔联、颈联便细说睦州的山山水水,鸟树风光;尾联“残春”“落花”,透露出伤春之感。此诗借景抒情,采用对偶的手法将睦州残春时节的风光描绘的尽善尽美,又感于时节,表达了诗人思乡怀人之情,同时表现出其对仕途坎坷的无奈。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526篇诗文 ► 456条名句
轻肥
白居易〔唐代〕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或 一作:悉)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乌栖曲
李白〔唐代〕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无题二首
李商隐〔唐代〕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转蓬 一作:断蓬)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