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别韦司士
高适〔唐代〕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馆灯明酒色清,夜钟归雁伴月倾。
本言啼鸟寻知友,却趁春风送远行。
黄河曲畔沙为岸,白马津头柳向城。
莫为他乡离别苦,应知随处有逢迎。
注释
司士:官名。唐代州县设司士参军及司土,掌管工役事务。
张灯:摆设灯火。
清:指酒的清醇。
雁归声:指雁归飞时的叫声。
啼鸟堪求侣:《诗经·小雅·伐术》中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句子,意思是:鸟儿嘤嘤地叫,欢快地呼唤同伴。作者即用此意。堪:能。求侣:呼唤同伴。
无那:无奈、无可奈何。
黄河曲:黄河湾。
白马津:古
简析
《夜别韦司士》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开头写夜中饯行场面,用客馆内的热烈气氛与客馆外的凄凉夜色烘托出话别时间之久、友情之深;次写预想中的沿途景物,以渲染朋友的旅途劳顿;最后以朋友声名在外,会处处有人接待这点来加以安慰。全诗感情浓烈,景象开阔,而又一气贯注、别具风致,带有凄清、寂寥的色彩韵味。
创作背景
从诗中所写的情况看,韦司士当是路经滑州,渡黄河北去,诗人与州郡中官吏夜间设宴为书送行。宴席上分韵赋诗送别,诗人拈得“城”字,韦司士与诗人就是这次宴会上所结识的新交。此首送友诗仍作于滑州,时间大约是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
参考资料:完善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谢楚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35页
2、
刘学锴撰.唐诗选注评鉴 上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09:第478页
赏析
首联聚焦馆舍夜宴之景。首句写高馆之内灯火通明、酒香清冽,足见待客的殷勤心意;次句接连融入“夜钟”“残月”“雁归声”三个与夜晚、别离相关的意象,既暗示宴席时长与时间流转,又渲染出浓厚的别离氛围。这些意象或诉诸听觉,或诉诸视觉,皆带着凄清寂寥的韵味。
次联明点送别主旨。上句化用“啼鸟堪求侣”的意涵,暗抒结识韦司士这般才士为新友的庆幸——“啼鸟”为虚写,暗合春日季候;下句则实写韦司士将在这春日里继续前行,以“春风欲送行”之语将“春风”赋予人形,道出友朋送别的温煦情意,设想新颖且诗味浓厚。尤为巧妙的是,上下句以“只言”“无那”两个虚词勾连,既突出“新相知”的喜悦与“乍会旋别”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246篇诗文 ► 480条名句
归嵩山作
王维〔唐代〕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望驿台
白居易〔唐代〕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扑地花 一作:铺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