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石塔前来向居士(指苏轼)告别,居士说:“我所经过的的别的地方都很平常,只是没有看到过一座石塔。”石塔竖立严肃地说:“难道连一座砖塔都没见过吗?”居士回答说:“那些(砖塔)是有缝隙的。”石塔回答:“没有缝隙怎么能包容世上的像蝼蚁一样的小生命的呢?”东坡居士立即点头同意(它的观点)。
元丰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注释
草草:匆忙、急遽。
遮著:即“这个”。遮,通“者”,这。
浮图:佛塔的音译。
蝼蚁:蝼蛄和蚂蚁,比喻力量微弱、地位低贱但却善于钻空子的小人。
这里的“石塔”代表着作者心中一种美好的、完美的愿望,这个愿望是他一直来未曾实现的,而“砖塔”则代表一种普遍的,不完美的事物。世间完美的事物只是一种愿望,而不完美却是真实存在的。没有缝隙的石塔,不能让那些蝼蚁在其中生存,看似完美,实则有缺憾。砖塔固然有缝,却能给那些微不足道的蝼蚁生存的空间,看似不完美,却是一种完美,人世间的事情大多如此罢。
“无缝何以容世间蝼蚁”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是种豁达、宽容的心态。有时我们是一座塔,总希望自己是座完美无缺的“石塔”;有时,我们是一群蝼蚁,在别人的塔缝中忙碌求生;有时,我们心中容得下一座塔,却容不下一只蚂蚁;有时我们得到一些小利,却不
本文对答者虽是石塔长老,然对答的内容却是有关石塔、砖塔之事。文章虽短,颇有禅宗机锋之妙,其妙不仅在话题概念的转换,更妙在关于砖塔有缝的见解之中。一般世俗之见,砖塔不如石塔浑然一体、坚久耐用。而在长老看来,砖塔更为可贵,因为有缝,才给蝼蚁以生存空间,否则,蝼蚁将何处安身?佛家的“普渡众生”与儒家的“兼济天下”在这里找到了共同点,而苏轼“首肯之”三字,则说明他从石塔语中感悟到一个全新的人生哲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787篇诗文 ► 4813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