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
王安石〔宋代〕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著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春风中一马向着北方的燕地疾驰,却让人疑惑置身在旧日山川。
春天的气息浮动在树外的沧江水面,尘土飞扬原野尽头升腾起野火之烟。
日色带来嫩黄刚刚附着在柳梢上,雨水催着新绿渐渐回归田野。
回头却不见辛夷开花,这才发觉看花是在去年。
注释
北首燕:向着北方的燕地。语出自《汉书·韩信传》:“北首燕路。”
首:向着。
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古时为燕国所在地,当时为契丹占据。
阳:阳气,指春天充满生命力的气息。
沧:水呈青绿色。
涨:升腾,升起。
着:附着。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壮丽的北国风光和诗人的感触。首联写身在北首之燕地,春天与国中无异。后三联构思新奇,抒发了山川依旧、景物皆非的感慨及作者对失陷于辽的祖国河山的无限依恋之情。全诗写景细腻,感情真挚,字字句句洋溢着对国家由衷的热爱。
首联写“一马春风”之快,恍惚间好似重新回到了家乡,可明明身在北首之燕地,心中的熟悉感和温暖感却不同以往,画活了志趣心境,落入敌手的山川,春天正与国中无异,而以反侧方式说来,效果更强。
颔联写春风习习,江面水波荡漾,阳光下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
简析
《春风》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描写了壮丽的北国风光和诗人的感触。诗的首联写身在北首之燕地,春天与国中无异;后三联构思新奇,抒发了山川依旧、景物皆非的感慨及诗人对失陷于辽的祖国河山的无限依恋之情。全诗写景细腻,感情真挚,字字句句洋溢着对祖国由衷的热爱。
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冬天,王安石卸江东提刑任,回京述职。不久,奉命送契丹使北归,五年(1060年)春天到达河北一带。这首诗就是在奉使契丹途中所写。
参考资料:完善
1、
刘逸生.王安石诗选:香港三联出版社,1983:73-74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921篇诗文 ► 759条名句
石苍舒醉墨堂
苏轼〔宋代〕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恍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祝英台近·晚春
辛弃疾〔宋代〕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更谁劝 一作:倩谁唤)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范成大〔宋代〕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