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
黄庭坚〔宋代〕
戎州登临胜景,未尝不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门生请问:先生家风如何?为拟金华道人作此章。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戎州登上高处观赏胜景,没有一次不吟唱渔父的处世风范,以此答谢江山的馈赠。门生请教:“先生的处世风范是什么样的?” 我于是仿照金华道人张志和的风格创作了这篇词。
江山波涛一波刚起,万波紧随,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垂下一缕钓丝。金色的鱼儿正在深水处,即便要垂下千尺钓线也在所不惜。
鱼儿吞下钓饵又吐出,似信非信,迟迟不肯上钩。江水寒凉,江面宁静,满眼都是青翠的山峦,渔翁载着月光悠悠归来。
注释
诉衷情:词牌名,唐教坊曲。
金华道人:即唐代词人张志和。自号烟波钓徒,东阳金华(今属浙江)人。曾写有《渔歌子》五首。
赏析
题序 “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点明了创作的真正意图,即在江山胜景面前,抒发自己幡然醒悟的解脱心境。然而这种自欺欺人的自由幻想,反倒更凸显出现实对他的真切束缚。
词的上片,“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勾勒出一幅寒江独钓图:万顷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孤舟上的蓑笠老翁浮游于江面,置身天地之间,在深水中垂钓。鱼钩入水牵动波纹,圈圈涟漪环环相续。这般空灵洒脱的境界,令人心生逸兴豪情。“金鳞” 两句描写垂钓的兴致:鱼儿在深水游弋,沉潜不浮,渔翁为钓起水底的金色游鱼,不惜垂下千尺鱼线。此时此景,渔父心神专注、神智清明,仿佛正能感知到水下鱼儿在钓钩周围盘旋的情态。
简析
这首词的上片,描绘出一幅寒江独钩图,写出渔父专注一念,神智空明,似乎正感受到水下之鱼盘旋于钓钩左右的情态;词的下片描绘了他闭目凝神,心与鱼游的垂钩之乐,突出一种澄静澹远的境界。词中通过描述渔翁垂钓寒江的情景,寄寓词人屡遭坎坷后寄情山水、忘却名利的情怀。全词创造出空灵淡远、虚融清静的意境,令人有所思悟。
创作背景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词人因修《神宗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词人被贬赋闲之时,登高览胜,目尽青天,感怀今古,不禁向往独钓江天、泛迹五湖的自由生活,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完善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著.《黄庭坚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05月:第197页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2549篇诗文 ► 558条名句
满庭芳·红蓼花繁
秦观〔宋代〕
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霁天空阔,云淡楚江清。独棹孤篷小艇,悠悠过、烟渚沙汀。金钩细,丝纶慢卷,牵动一潭星。
时时横短笛,清风皓月,相与忘形。任人笑生涯,泛梗飘萍。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耳谁听?江风静,日高未起,枕上酒微醒。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葛长庚〔宋代〕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戚氏·晚秋天
柳永〔宋代〕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