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章质夫,筑室於公堂之西,名之曰“思”,曰:“吾将朝夕于是,凡吾之所为,必思而后行。子为我记之。”
嗟乎!余天下之无思虑者也。遇事则发,不暇思也。未发而思之则未至,已发而思之则无及,以此终身不知所思。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君子之于善也,如好好色;其于不善也,如恶恶臭。岂复临事而后思,计议其美恶而避就之哉?是故临义而思利,则义必不果;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若失穷达得丧,死生祸福,则吾有命矣!
少时遇隐者曰:“孺子近道,少思寡欲”。曰:“思与欲若是均乎?”曰:“甚于欲。”庭有二盎以蓄水,隐者指之曰:“是有蚁漏,是日取一升而弃之,孰先竭?”曰:“必蚁漏者。”思虑之贼人也,微而无间。隐者之言,有会于余心,余行之。且夫不思之乐,不可名也。虚而明,一而通,安而不懈,不处而静,不饮酒而醉,不闭目而睡。将以是记思堂,不以谬乎?虽然,言各有当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以质夫之贤,其所谓思者,岂世俗之营营于思虑者乎?《易》曰:“无思也,无为也”,我愿学焉;《诗》曰:“思无邪”,质夫以之。
元丰元年正月二十四日记。
译文
建州人章质夫,在公堂之西建了一座厅堂,取名叫“思堂”。他说:“我要天天记住这个‘思’字,凡是我想要做的事,一定要先思而后行,请你为我写篇记文。”
唉!我是天下最不懂得思虑的人,遇到事情就直接行动,没空闲去思考。如果事情还没发生就思考它,那原本就没有事;如果事情已经发生再去思考它,就已经来不及了。我这一生都是如此,从不知应该思考什么:心里有话就脱口而出,说出来就得罪人,不说出来自己就憋得难受。我认为宁可得罪人,也一定要说出来。君子对于善美的行为,就如同喜好美色;对于不善的行为,就如同厌恶腐臭。难道还要事到临头再去思考,判断事情的好坏,决定是躲避还是参与吗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核心是阐释堂主人建堂并取名为 “思” 的用意,即 “凡吾之所为,必思而后行”。这表明堂主人秉持 “先思而后行” 的理念,认为若未深思熟虑,任何事都绝不可贸然着手,对 “思” 的作用极为看重。先点明这一点,其一为揭示题旨、达成点题效果,其二为阐明主人恳请作记的初衷,其三则是借此为下文设立一个看似对立的观点,营造错综多变的艺术氛围,带给人新奇的感受。
第二层着重论述 “无思之妙”。“嗟夫,余天下之无思虑者也”,堂主人认为 “必思而后行”,将 “思” 看得极为重要,但 “我” 的想法却与他截然相反,反倒觉得 “无思” 更为精妙 ——“我”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782篇诗文 ► 4823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