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皆因先辈行善积下的德泽,皆因先辈行善积下的德泽,灾祸临门时,幸而得遇恩人相助;也亏得我的娘亲,也亏得我的娘亲,积下阴功庇佑后代子孙。奉劝世间众人,都应接济帮扶贫苦之人。莫学我那狠心舅父、奸猾兄长,只贪钱财,不念骨肉亲情!正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好是坏,自有上天判定。
注释
留余庆:曲名“留余庆”,是说贾巧姐的娘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做了好事,因而得到好报——由刘姥姥救巧姐出火坑。先代为后代所遗留下来的福泽叫余庆。《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留余庆,与“积得阴功”义相似,是因果报应的通俗表达。
娘亲:“母亲”的一种方言叫法。
曹雪芹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红楼梦十二支曲》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写在了“贾宝玉神游大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这一回,这两组结构完整的组诗是“金陵十二钗”形象塑造的提纲。小说这一回,主要借由警幻仙子揭露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红楼梦十二支曲》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对一些重要的女性悲剧人物的性格、命运和贾府的最后破败,都概括地作了预示。《红楼梦十二支曲》是《红楼梦》的点睛之笔。而《留余庆》是揭露贾巧姐命运的一支曲子。
参考资料:完善
此曲源自《红楼梦》第五回,以贾巧姐的口吻展开叙述,语言平白直接且暗含讽刺。内容核心围绕刘姥姥将巧姐救出火坑的故事,既传递出作者劝人济困扶穷的理念,也暗含因果轮回报应不爽的警示。作者以庆幸的笔调反复咏叹“留余庆”,借此事直抒劝世行善的核心主旨。
曲中“济困扶穷”与“爱银钱忘骨肉”形成鲜明对照。从巧姐的遭遇可见,“济困扶穷”的品质仅存于刘姥姥这类劳动者身上;而封建地主阶级在覆灭前的挣扎中,早已抛却骨肉亲情,彻底暴露其“奸”与“狠”的本质。
不过,曲子存在需批判的封建糟粕:将王熙凤偶然接济刘姥姥,归为她能“留余庆”“积阴功”,这是作者的阶级偏见;同时宣扬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