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留余庆

曹雪芹 曹雪芹〔清代〕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皆因先辈行善积下的德泽,皆因先辈行善积下的德泽,灾祸临门时,幸而得遇恩人相助;也亏得我的娘亲,也亏得我的娘亲,积下阴功庇佑后代子孙。奉劝世间众人,都应接济帮扶贫苦之人。莫学我那狠心舅父、奸猾兄长,只贪钱财,不念骨肉亲情!正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好是坏,自有上天判定。

注释
留余庆:曲名“留余庆”,是说贾巧姐的娘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做了好事,因而得到好报——由刘姥姥救巧姐出火坑。先代为后代所遗留下来的福泽叫余庆。《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留余庆,与“积得阴功”义相似,是因果报应的通俗表达。
娘亲:“母亲”的一种方言叫法。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曹雪芹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红楼梦十二支曲》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写在了“贾宝玉神游大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这一回,这两组结构完整的组诗是“金陵十二钗”形象塑造的提纲。小说这一回,主要借由警幻仙子揭露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红楼梦十二支曲》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对一些重要的女性悲剧人物的性格、命运和贾府的最后破败,都概括地作了预示。《红楼梦十二支曲》是《红楼梦》的点睛之笔。而《留余庆》是揭露贾巧姐命运的一支曲子。

参考资料:完善

1、 山东省临沂师专中文系.红楼梦注释 修订本[M].山东省临沂师专中文系.1977:60.

赏析

  此曲源自《红楼梦》第五回,以贾巧姐的口吻展开叙述,语言平白直接且暗含讽刺。内容核心围绕刘姥姥将巧姐救出火坑的故事,既传递出作者劝人济困扶穷的理念,也暗含因果轮回报应不爽的警示。作者以庆幸的笔调反复咏叹“留余庆”,借此事直抒劝世行善的核心主旨。

  曲中“济困扶穷”与“爱银钱忘骨肉”形成鲜明对照。从巧姐的遭遇可见,“济困扶穷”的品质仅存于刘姥姥这类劳动者身上;而封建地主阶级在覆灭前的挣扎中,早已抛却骨肉亲情,彻底暴露其“奸”与“狠”的本质。

  不过,曲子存在需批判的封建糟粕:将王熙凤偶然接济刘姥姥,归为她能“留余庆”“积阴功”,这是作者的阶级偏见;同时宣扬因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此曲主要叙述了刘姥姥救贾巧姐出火坑的事情,表达了作者规劝人们济困扶穷的思想观念,警示人们因果轮回报应不爽。在这首曲子中,作者用一种庆幸的笔调反复咏叹“留余庆”,借题发挥,直抒劝世行善的主旨。全曲借历经家败人亡、又流落烟花巷、最后幸遇受恩的巧姐口吻来叙述,用语平白直接,含有讽刺意味。

曹雪芹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166篇诗文 ► 887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铜雀瓦赋

陈维崧 陈维崧〔清代〕

  魏帐未悬,邺台初筑,复道袤延,绮窗交属。雕甍绣栋,矗十里之妆楼;金埒铜沟,响六宫之脂盝。庭栖比翼之禽,户种相思之木。馺娑前殿,逊彼清阴;柏梁旧寝,嗤其局蹙。

  无何而墓田渺渺,风雨离离;泣三千之粉黛,伤二八之蛾眉。虽有弹棋爱子,傅粉佳儿,分香妙伎,卖履妖姬,与夫杨林之罗袜,西陵之玉肌,无不烟销灰灭,矢激星移;何暇问黄初之轶事,铜雀之荒基也哉!

  春草黄复绿,漳流去不还;只有千年遗瓦在,曾向高台覆玉颜。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清代〕

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刚与病相宜,锁窗薰绣衣。
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半晌试开奁,娇多直自嫌。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菩萨蛮·黄云紫塞三千里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清代〕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