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晚上停泊在鹦鹉洲,秋天江上的月亮澄澈明亮。
听到邻船有人唱歌,歌调能使人愁煞。
唱完后便是低低哭泣声,不时抽泣哽咽。
寻着声音去寻找唱歌人,发现是个肤色如雪的妇人。
十七八岁的样子,独自倚靠着船帆。
泪水就像夜里珍珠,一直不停的滴落下来。
我问这是谁家的女子,为何哭得这般凄苦。
但一问却哭得更伤心,低着头一直不说话。
注释
作者题后自注:“宿鄂州。”
泊:停船靠岸。
鹦鹉洲: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南长江中。
澄彻:明亮。
堪愁绝:能使人愁煞。
元和十年(公元815)六月,作者四十四岁时,因写喻诗而得罪掌权的宦官集团,被贬为江州(今九江)司马。而后作者出长安城,坐船从汉水而下,远赴九江上任。当舟泊武昌鹦鹉洲时,忽有歌声传来,如泣如诉,使他不禁寻声而去,从而写下了一首题为《夜闻歌者》的诗。
参考资料:完善
此诗是诗人夜泊鄂州时,听到一位十七八岁女子的歌声而纪实成篇的。其描绘了一个面颜如花、貌美娇艳、背靠桅杆、手拨琵琶、愁绪犹如长江水奔流不息的女子。诗人真实地描写出歌女的悲惨境况,她们渴望像正常人一样过稳定生活,不仅需要应有的物质生活资料,更需要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同时,此诗不仅寄予了作者对歌女的深切同情,亦是借此表达了自己凄凉的心情。满腔报国热情不得抒发,却又宦途潦倒,被贬到这偏僻之地,作者当时的心情满心的凄凉,满眼的沧桑。
此诗之美就美其简练、含蓄,在其“不言”之处。“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这曲歌调是《霓裳》还是《六幺》,这份惆怅是“似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