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于阗的采花人,竟大言不惭道:世间花儿都相似。
可当明妃王昭君西入胡地后,胡地美女尽皆羞愧,自愧不如。
这时才知汉地美女众多,胡地再无女子能与之相比。
画师笔下的丹青,能将丑人画美,就连无盐这样的丑女,都能被选入宫中。
自古红颜总遭蛾眉嫉妒,这般皓齿明眸的美人,竟白白葬送在漫漫胡沙里。
注释
于阗:汉代西域城国。故址在今新疆和田一带。这里泛指塞外胡地。
明妃:即王昭君。汉代南郡秭归人,名嫱,字昭君。晋朝人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明姝:即美女。
丹青:谓颜料可以把丑女画成
这首诗借美人遭嫉、葬身胡沙,丑女却受宠入宫的媸妍颠倒之象,暗喻有才之士遭排挤贬斥、无能之辈反被重用的现实,满含对人才境遇的不平。
诗的前半部分以叙事铺垫昭君的绝世容颜:先借于阗采花人“花儿都相似”的浅见反衬,再以昭君西入胡地后“胡中美女多羞死”的对比凸显其美——即便“胡中无花可方比”的表述带有思想偏见,核心仍是为了强化昭君的倾城之姿,让后续的境遇反差更显刺目。后半部分则转入议论,直指世道不公:这般美貌本应得遇相合的归宿,却遭陷害“埋没胡沙”;反观战国无盐丑女,反倒能“翻在深宫”得宠。诗人以尖锐愤慨,批判了这种妍丑不分、黑白倒置的社会乱象。
对于这种不公
《于阗采花》是一首杂言乐府诗。诗的前六句用铺垫的手法写王昭君的美貌;后四句议论媸妍颠倒的不合理现象,末两句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对人才埋没的强烈愤慨。此诗引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的故事为喻,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自己不遇明君、未受重用的愤懑,讽刺社会贤佞不分的丑恶现象。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一说山东人,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1126篇诗文 ► 5967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