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登兖州城楼

杜甫 杜甫〔唐代〕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赴兖州探望父亲期间,我初次登上城楼,极目远眺。
白云悠悠,连缀起东海与泰山;平畴千里,直抵青州与徐州。
峄山的秦代石碑仍在,曲阜故地虽显荒芜,却留存着鲁灵光殿的遗迹。
我本就有怀古伤怀之情,此刻登楼远眺、独自徘徊,心中满是感慨。

注释
兖州:唐代州名,在今山东省。杜甫父亲杜闲任兖州司马。邵注:兖州,鲁所都,汉以封共王余。《唐书》:兖州,鲁郡,属河南道。顾宸注:兖州,隋改为鲁郡,唐初复曰兖州,后又改鲁郡。仇兆鳌按:唐之兖州治瑕丘县,即今之嵫阳县也。
东郡趋庭:到兖州看望父亲。《前汉志》:东郡,秦置,属兖州。隋孙万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登兖州城楼》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时杜甫东游齐赵。当时父亲杜闲任兖州司马。杜甫探亲之际,初登兖州南楼而咏此诗。陈贻焮认为这应当是杜甫到山东后写得最早的一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2、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简析

  《登兖州城楼》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点出初次登楼;颔联写登楼纵目所见远景;颈联点兖州境内的古迹;尾联总结,承上两句抒发登临怀古之情。全诗结构谨严,格律工稳;诗人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深沉历史反思与个人独特感受。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现存最早的五律诗,作于他二十九岁时,诗中已初次显露出他过人的艺术才华。首联中,诗人先交代了登楼的时间与缘由,“东郡”在汉代属兖州所辖九郡之一,“趋庭”一词化用《论语・季氏》中“鲤趋而过庭”的典故,既说明自己是因探亲来到兖州,也借此点明此次登楼“纵目”观赏的契机,而“初”字更明确标注出这是他首次登上此城楼。

  颔联则聚焦“纵目”所见的地理形势,诗里的“海”指渤海,“岱”即泰山,二者都在青州境内,兖、青、徐等州则大致分布在今山东、江苏一带。“浮云”“平野”四字用烘托手法,凸显出兖州区与邻州同处辽阔平野之中,被浮云轻笼而边界难辨的景象,“连”“入”二字又从地理方位

展开阅读全文 ∨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338篇诗文 ► 2734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答人

太上隐者 太上隐者〔唐代〕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花非花

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劝学

孟郊 孟郊〔唐代〕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