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幸蜀
罗隐〔唐代〕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马嵬坡的山色依旧青翠,又一次见到皇帝的车驾从蜀地返回。
九泉之下的唐玄宗应当会有话说:这一次,可不要再怪罪杨妃了。
注释
帝幸蜀:帝,指唐僖宗。幸,皇帝到达某地。蜀,指四川。
马嵬(wéi):马嵬驿,即今马嵬镇,属陕西安平县。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造反,次年引兵入关,唐玄宗仓皇奔蜀,途次马嵬驿,卫兵杀杨国忠,唐玄宗赐杨贵妃死,葬于马嵬坡。(见《元和郡县志》)
銮舆(luán yú):皇帝车驾,也叫銮驾。
泉下:九泉之下,阴间。
阿蛮:即阿瞒,是唐玄宗小名。
杨妃:指杨贵妃。
创作背景
据作者自注,这首诗作于乾符年间(874年-879年),唐僖宗在黄巢农民军攻入长安之时,沿着当年玄宗逃亡的老路,向四川逃命。诗人作此诗以抒发其愤慨之情。
参考资料:完善
1、
姬沈育.大唐诗作.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07.285
赏析
这是一首借唐僖宗因兵祸逃亡之事,告诫后世帝王不要将过错推诿给女子的诗篇。首句 “马嵬山色翠依依” 描绘出马嵬坡的山色青绿苍翠、草木繁茂的景象。次句 “又见銮舆幸蜀归” 则写道,数年前前往四川的皇帝车驾,如今又返回了京师长安。这里以依旧青翠的山色渲染氛围,衬托车驾的归来,暗示山水未变,但时势已然不同,大唐王朝也在悄然改变。后两句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意思是:当年唐玄宗避乱入蜀,用缢杀杨贵妃的方式来堵住天下人的议论;而此次唐僖宗酿成祸乱,却不知该怪罪何人了。诗人特意让黄泉之下的唐玄宗站出来发声,告诫后人不要再将王朝家国的兴衰归咎于一介弱女子。
对于杨贵妃
罗隐
罗隐(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大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490篇诗文 ► 93条名句
戏为六绝句
杜甫〔唐代〕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李商隐〔唐代〕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