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遥想故都长安,如今已是荒草萋萋,上天见了这般景象,想必也会疑惑、迷惘。
塞外的大雁已然侵入宫苑池塘栖息,宫中的乌鸦仍留恋着矮墙,哑哑悲啼。
漂泊天涯的忠义之士,只能徒然垂泪感伤;九泉之下的刚强魂魄,想必会悔恨莫及。
阴谋已让大权已旁落,我虽有冯驩之心,却无路可走,无法像他那样学鸡鸣解救君主。
注释
故都:指长安,原是唐的都城,朱温时迁都洛阳,所以诗人称长安为故都。
想:一作“望”。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深疑:深深的怀疑。
侵:进入。
池籞(yù):指宫庭中的池塘。原来宫
诗篇开篇便聚焦朝廷迁徙后长安城的荒凉破败之景。“草萋萋” 三字虽简洁,却道尽物态人事的巨大变迁。昔日繁华热闹的都城,如今遍布废台荒草,令人触目惊心。长安城的衰败正是唐王朝走向覆灭的预兆,诗人对此感慨极深。此处虽未明言情愫,但开篇 “遥想” 二字,已然倾注了无限眷恋与关切,弦外之音清晰可辨。下句称高居天宫的天帝见此情景也会深感迷茫,既凸显了都城景物变化之巨,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惘不安,整首诗开篇便笼罩着凄迷悲凉的氛围。
颔联承接首句,进一步铺展故都的冷落景象。池籞本是围以绳索、禁止禽鸟进出之地,而塞外飞来的大雁已然侵入其中栖息,可见宫殿残破、无人打理;园中乌鸦仍傍着女墙
唐末,河南宣武节度使朱温控制了朝廷。为了便于实现其夺权野心,于天祐元年强迫唐昭宗由长安迁都洛阳。同年八月,弑昭帝,立哀帝。又三年,废哀帝自立,唐朝就此灭亡。韩偓深得昭宗信用,在迁都的前一年被朱温赶出朝廷,漂泊南下,最后定居福建。这首诗是他流离在外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
韩偓(844年-923年),字致光,号致尧,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大臣、诗人,翰林学士韩仪之弟,“南安四贤”之一。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及第,出佐河中节度使幕府。入为左拾遗,转谏议大夫,迁度支副使。光化三年(900年),从平左军中尉刘季述政变,迎接唐昭宗复位,授中书舍人,深得器重。黄巢进入长安,随驾进入凤翔,授兵部侍郎、翰林承旨,拒绝草诏起复前任宰相韦贻范。不肯依附于梁王朱全忠,贬为邓州司马。唐昭宗遇弑后,依附于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寓居九日山延福寺。信仰道教,擅写宫词,多写艳情,词藻华丽,人称“香奁体”。后梁龙德三年(923年),病逝于南安县龙兴寺,安葬于葵山。著有《玉山樵人集》。► 338篇诗文 ► 68条名句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不知其 一作:不知乎;西东 一作:东西)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有不见者 一作:有不得见者)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