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上湖南崔中丞

戎昱 戎昱〔唐代〕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上的青松和路上的尘土,就像白云和泥土一样无法相亲近。
世人都嫌弃良马太瘦弱,只有明君能不嫌弃人才贫苦出身。
再多的金钱也不能使我变节,大丈夫一言既出,即使杀头也不会屈服。
不要说读书人没有感激之心,他们总会想着报答恩情。

注释
中丞:官名。汉置。唐之中丞属御史台,为御史大夫之副职。崔中丞:指崔瓘。代宗大历初,迁崔瓘为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湖南都团练观察处置使。
云泥:比喻高下悬殊。
“举世”句:暗用伯乐相马故事以讽世人之不辨贤愚。良马系自喻。
卧龙:旧以比喻隐居的俊杰。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四年(769)至五年(770),戎昱离开荆南,到达湖南,在崔瓘幕府中作幕僚。戎昱受到崔瓘的器重,所以他写了这首诗表达对崔瓘知遇之恩的感激。《唐才子传》谓戎昱在湖南时,为崔瓘所赏识,欲以女妻之而不喜其姓,改姓则订议。昱闻之,作此诗以谢云。《云溪友议》《唐诗纪事》亦有类似记载,此皆出于传说,不足为据。

参考资料:完善

1、 (唐)杜审言,(唐)张继,(唐)戎昱,(唐)皮日休著. 杜审言集 张继集 戎昱集 皮日休集[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8:194.
2、 陈贻焮主编;郝世峰册主编. 增订注释全唐诗 第2册[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724.
3、 许智银.戎昱在江南地区的生活与创作[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22-126.

赏析

  诗一开头就连用两个比喻,一边是山上的青松,天上的云;另一边是陌上的尘土,地下的泥,前喻崔中丞,后喻自己。如此高下悬殊,按常人的见解,当然是“岂合得相亲”了。然而,崔中丞没有因此而嫌弃诗人,诗人因而感叹道:“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举世尽嫌良马瘦”,在常人看来,既然瘦了,那就不会是良马,嫌它也是应该的。不过,诗人写这几句倒不单是为了讽剌世俗,而是为了反跌出下一句:“唯君不弃卧龙贫”。“良马瘦”“卧龙贫”,对象还是同一个潦倒的对象,但对这对象的取舍则大不相同。一边是“尽嫌”,一边是“不弃”,而尽嫌的是“举世”,不弃的则只是“唯君”一人。这样,就在世人与崔中丞的强烈对照中,见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上湖南崔中丞》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将崔中丞比山上青松,自比路上尘土,二者地位高低悬殊,不相匹配;颔联赞扬崔中丞的胸怀与眼光,用人不看地位高下,只看才能大小;颈联说自己有千金不移的志节,把诺言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尾联表达了对崔中丞的容留和知遇的感激,大有报恩人不辞生死的气概。全诗将崔中丞与诗人自己对照写来,语调铿锵,有比喻有直表,比喻恰当,直表恳切。

戎昱

戎昱

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116篇诗文 ► 41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秋雨夜眠

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人

张泌 张泌〔唐代〕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李白 李白〔唐代〕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

APP会员免广告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