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
杜甫〔唐代〕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怅望,衰飒正摧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浑浑莽莽万山重叠,孤独的秦州城处于南北两山之谷。
地面无风,天云却飘出塞外,尚未入夜,月亮即已照临关隘。
外出的使臣迟迟未能归来,可能是效法傅介子之壮举遇到了障碍。
久久地长望着烟尘弥漫的天边,衰飒的秋景正在摧残我的容颜。
注释
孤城”句:秦州处于南北两山之谷。
“无风”句:秦州位于低谷,故城中人不觉有风,而天风实有之。
“不夜”句:秦州东西皆为谷口,故无山以遮日月。
属国:即典属国,秦汉时官名,掌少数民族事务。此处指赴吐蕃之使臣。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汉昭帝时,楼兰与匈奴和好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七首。《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
简析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写山峦重叠、连绵不绝的壮阔景象,孤城被包夹在山谷之间;颔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荒凉与神秘;颈联借用历史典故,表达诗人对边疆战事未了、将士未归的忧虑和感慨;尾联以诗人自身的感受作结,烟尘滚滚,独自怅望,内心的忧伤与疲惫使得容颜都为之摧折。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孤城万仞、风云变幻的壮阔画面,同时寄寓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边疆将士的深切同情,其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338篇诗文 ► 2728条名句
江亭
杜甫〔唐代〕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送人赴安西
岑参〔唐代〕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