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刘禹锡〔唐代〕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荆棘满布。
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
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
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

注释
汉寿:县名,在今湖南常德东南。
荆榛:荆棘。
牧竖:牧童。
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
陌:田间小路。
石麟:石头雕刻的麒麟,这里泛指古代王公贵族墓前的石刻。
华表:古代位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此诗虽题为春望,但所望却是满目荒凉衰败景象,这样的景色正寄托着诗人遭贬谪后的身世凄凉之感,乃是以景写情之篇。

  这首诗虽然极力地描绘了汉寿城遗址的荒凉、破败的景象,但是格调毫不低沉。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框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荒芜、破败的景象,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次。

  “汉寿城边野草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又凝炼地表现汉寿城已是一片废墟了。“野草春”三字让人产生联想,如果汉寿不是一片芜城,还象当年那样人烟辐辏,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汉寿城春望》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点明“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又凝炼地表现汉寿城已是一片废墟;颔联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颈联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尾联谈出一个深刻的哲理: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这首诗虽题为春望,但所望却是满目荒凉衰败景象,这样的景色正寄托着诗人遭贬谪后的身世凄凉之感,乃是以景写情之篇。

创作背景

  此诗为作者贬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时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作者想起登临古城的所见所感,想见沧海桑田的巨变,唏嘘不已,便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语文读本 生命进行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803篇诗文 ► 591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侠客行

李白 李白〔唐代〕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思二首·其一

贾至 贾至〔唐代〕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王昌龄〔唐代〕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不破 一作:不斩)
© 2025 古文岛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