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

岑参 岑参〔唐代〕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西原山上的驿路蜿蜒穿行,望去恰似挂在城头;江边的送客亭里,送行人正冒着雨依依惜别。
李判官,等你到了汾水之畔,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是否还如汉武帝时期那般雄伟壮丽?

注释
虢(guó)州:唐属河南道,故城在今河南灵宝南。李判官:岑参的友人,名字不详。晋绛:指晋州、绛州。得秋字:拈得“秋”字韵作此诗的韵脚。
西原驿路:虢州城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
汾水:河流名,发源于今山西宁武,向西南流入黄河。
汉时秋:汉朝的鼎盛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这首诗为送别之作,其开篇描写与虢州城的地理环境紧密相关——虢州城多依山而建,北出黄河的驿路需绕经城外西原山,于是便有了“西原驿路挂城头”的画面。此句看似纯然写景:城堞露出一角,远山层层叠叠,驿路在山间蜿蜒,望去宛如挂在城头;实则暗藏叙事,悄悄点出“送行”的核心主题。若将它与下句连贯品读,更能还原出完整的雨中送客场景:除了城、山、驿路的远景,江边的送客亭里,送行人正冒着雨与友人依依惜别。诗人仅靠写景便完成了叙事与抒情,达成情景交融的效果,这正是他在景物摄取、提炼与表达上用心的体现。

  但这首诗并非普通的送别应酬之作,诗人倾注的情感远超出单纯的友人情谊,更藏着对时代的深沉忧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至上元二年(761年),岑参出任虢州长史,其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由于战乱,国土破碎,人民罹难,诗人亲眼见到过的开元盛世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简析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也勾勒出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纯然以写景来叙事达情;后两句感慨遥深,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探问。整首诗情调低沉,感情复杂,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叹息,也含蕴着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

岑参

岑参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县)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414篇诗文 ► 502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桃源行

王维 王维〔唐代〕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不见 一作:忽值)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终南山

王维 王维〔唐代〕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接 一作:到)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夜闻笛

李益 李益〔唐代〕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