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过去我到盘谷寻访李愿,看见那高峻的山崖、巨大的石壁竞相展现雄姿。
那时刚放晴,天井溪水漫溢而出,是谁把长剑斜倚在太行山上?
暴风将瀑布吹得散成飞沫,飘向天外,在晴朗的白日里,像雨一样洒向洛阳。
我向东走到燕川,在旷野中宴饮,有人送来满筐的蕨菜嫩芽。
马头溪水深得无法蹚过,只好借车渡过,溪水都漫进了车箱。
我们在平沙绿浪的方口水上划船,吓得雁鸭惊飞而穿过垂杨。
我尽情探访、恣意游览,在这世俗之外的地方,时光本就不慌不忙。
回到长安后终日辛苦也不知为的是什么,以致于再去游历的计划化作一场空。
在长
这是一首描写济源太行之阳的诗篇,受到历代文人骚客的推崇和传唱,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是全诗中的佳句,这也是今天“克井”这个地名的出处。
诗的前半部描绘送李愿归盘谷的情景:昔日我往盘谷寻访李愿时,见太行山脉奇峰耸立、壁立千仞。恰逢雨后天晴,山顶天井向外溢水,一道瀑布飞泻而下,仿佛是谁将长剑斜倚在太行山上?强劲的狂风席卷瀑布,飞溅的水花如雨点般径直洒向洛阳城。我走向东边的燕川,山间野味随处可见,木蕨菜不消片刻便能采满一筐。马头溪水势深且湍急,无法涉水过河,我们借用车辆渡溪,溪水竟漫进了车厢。枋口一带沙滩平坦,碧波如浪,杨柳垂拂岸边,大雁与野鸭
《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是韩愈为和卢云夫送李愿归盘谷之作而写,前半回忆游盘谷时太行瀑布飞泻、燕川野趣盎然的景致,鲜活勾勒山野意趣,反衬官场忙碌的烦扰;后半借收到诗作抒怀,叹十年宦途懵懂,念友人归隐,生归隐之念却因未报家国而纠结,显其用世本心。诗语言轩昂,写景生动,情感怨而不怒,藏着韩愈内心的苦闷与高朗性情,尽显其奇思壮采。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444篇诗文 ► 1756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