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世间万物仿佛都濒临干枯,一场大雨却足以将万物滋润。霎时间,天地间便充满了生机,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共同织就一幅美丽图卷。农夫欢喜得手舞足蹈,哪怕将身上的蓑衣舞破也毫不在意;我心中也满是欢喜。
注释
得胜令:曲牌名,这个曲调和“雁儿落”相似所以南北合套中【雁儿落】必带【得胜令】,成了定格。
沾(zhān)濡(rú):浸湿、滋润。
蓑(suō)衣绿:用绿草编成的雨衣。
和:跟随别人唱。
余:我。
参考资料:完善
这首曲的前四句,聚焦久旱逢雨的场景:连年大旱让遍野草木濒临枯萎,恰逢大雨降临,万物得以滋润。这雨恰似上天护佑生灵的馈赠,让濒死的庄稼重焕生机、茁壮生长。其中“欲”“足”二字用得极妙:“欲”字勾勒出草木“将枯未枯”的状态——并非已然枯焦,而是濒死边缘,正因如此,雨后万物才能迅速复苏;“足”字则尽显雨势充沛,不仅彻底解除旱情,更让庄稼如憋足气力般蓬勃生长,字里行间藏着作者难掩的喜悦。
后四句转而描绘与民同乐的画面:雨还未停,农夫便披起蓑衣高歌狂舞,即便蓑衣扯破也全然不顾,只顾在雨中尽兴狂欢。“破”字看似平淡,细品却极具张力——关中连年大旱曾致“杀子养母”“饥民相食”的惨状
天历二年(1329),元朝出现了全国性的大旱灾,关中地区尤甚。张养浩临危受命,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后来因日夜操劳,终于累死于任上。据《元史·张养浩传》所载,张养浩“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于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张养浩也和广大群众一样欢欣异常,先后写下了小令《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和散套《南吕·一枝花》。
参考资料:完善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荼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躅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单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四书”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中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