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从西边刮来的蝗虫群像烟障一样,把天空都填满了,它们洒遍田间,数量比下雨还密集。
新法号称清明太平,哪会有这样的蝗灾?我这把老骨头过得穷苦,大概是自己招来这样的灾祸吧。
心里的苦没处诉说,连乌鸦都只顾着衔肉,不管人间疾苦;想念弟弟,却没法像古人那样托狗传递书信。
自嘲自己向来迂腐疏阔,总做这类傻事,明明能力微薄,却还想着要去处理蝗灾过后的残局。
注释
疲苶(nié):困惫。南朝宋谢灵运《过始宁墅》诗:“缁磷谢清旷,疲薾慙贞坚。”
塞:堵,填满空隙。
乌衔肉:用黄霸典故。《汉书·黄霸传》说,黄霸为颖川太守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这两首诗是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八、九月间,苏轼将离杭州通判任时所作。是年,苏轼三十九岁。其弟苏辙(字子由)时任齐州掌书记,在济南。《咸淳临安志》:“浮云岭,在於潜县南二十五里。”(於潜,浙江境内的县,在临安西,位于分水港支流上。)苏轼任杭州通判的三年中,年年都有水旱灾害,所谓“止水之祷未能逾月,又以旱告矣”(《祈雨吴山》)。熙宁七年,京城以东因干旱闹蝗灾,“余波及于淮浙”(《上韩丞相论灾伤书》)。苏轼因捕蝗至於潜,作此二诗寄给苏辙,此诗为其中之一。
参考资料:完善
这首诗聚焦苏轼捕蝗时的所见所感,开篇两句便将蝗灾的惨烈景象铺展开来。西来的飞蝗聚成阵仗,如遮天蔽日的烟障充斥天地间,即便是秋田急需的骤雨,也不及它们来得迅猛密集。苏轼曾在《上韩丞相论灾伤书》中追忆此景,称蝗虫来时“声乱浙江之涛,上翳日月,下掩草木”,《戏於潜令毛国华长官》一诗也有“飞蝗来时半天黑”的描述,诗中“塞”“遍”二字,更是将蝗灾的凶猛之势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四句则将笔锋转向对官吏恶行的痛斥。当时京东一带部分官员为讨好执政、粉饰新法,竟公然隐瞒灾情,谎称“蝗不为灾”,甚至荒谬宣称蝗虫“为民除草”。苏轼对此义愤填膺,他在《上韩丞相论灾伤书》中以亲身经历驳斥——沿途
这首诗以蝗灾景象开篇,西来蝗群如烟障充塞天地,“塞”“遍”二字尽显其迅猛密集,与苏轼文集中“上翳日月”的描述呼应。继而痛斥官吏为粉饰新法瞒灾,用“老身自招”的反讽戳破其虚伪。又借“乌衔肉”“犬附书”诉捕蝗辛苦与思弟无门的苦闷,末句自嘲迂疏却仍愿理蝗余,即便处境艰难,仍坚守为民初心,尽显担当,情感沉郁又具力量。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788篇诗文 ► 4824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