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引
李贺〔唐代〕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
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
朝嫌剑光静,暮嫌剑花冷。(光 一作:花;静 一作:净;花 一作:光)
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怀揣着辞乡远游的护身利剑,剑刃锋利到能斩断云层。
到了襄阳,路上骑马的行人往来熙攘,我心中的意气却像春草般蓬勃生长。
清晨时,总嫌剑光太过沉静;入夜后,又嫌剑花太过清冷。
我只懂得挥剑斩杀凶邪、为他人排忧解难,却不曾明白,持剑首先要学会守护自己。
注释
走马引:乐府旧题。崔豹《古今注》:“《走马引》,樗里牧恭所作也。为父报怨杀人,亡匿山下。有天马夜降,围其室而鸣。觉,闻其声以为吏追,乃奔去。旦观乃天马迹。因惕然大悟曰:吾之所处将危乎。遂荷杖去入沂泽中,援琴而鼓之,为天马声,曰《走马引》。”
我:游侠自谓也。
赏析
这首诗所写的,不过是流连市井的浮浪子弟——他们自诩豪侠,实则毫无作为。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是市井少年的自夸之语。他们夸说剑刃能截断云层,实则是吹嘘自身技艺高超,既自诩利刃天下无双,也暗指自己的绝艺无人能敌。
“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两句,刻画了少年的骄狂之态。“襄阳走马客”并非实指,而是借襄阳两位历史名人喻指所谓“侠客”:一是晋代镇南将军山简,驻守襄阳时常醉后纵马,自比中原健儿;二是梁武帝萧衍,任襄阳守将时曾备兵秣马,准备进击齐东昏侯。二人或骄狂放荡、或蓄意征战,与那类骄狂无忌、渴望杀人的市井子弟有几分相似,故以此为喻。
“
创作背景
《走马引》 系乐府旧题,原本咏写一个杀人者逃避追捕的故事。因乐府旧题咏写的是杀人报仇的侠士,旧注均认为李贺这篇《走马引》的主旨为咏写曾经杀过人的任侠之士。诗人自负其才而贫寒困顿,思得人救助而无所委命,不能不对世间所谓豪侠失望。《走马引》 正是这样的借题发挥之作,意在讽刺当时自诩豪侠者之流不过欺世盗名而已。
参考资料:完善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1-52
简析
《走马引》是一首五言乐府诗。此诗首两句是市井少年的自夸之辞;三四两句述写市井少年的骄狂之态;五六两句述写他的躁进;结尾两句是对自诩豪侠者的揶揄。全诗用典贴切生动、意蕴曲折幽微,通过对自诩豪侠的市井少年的刻画和揶揄,表达了诗人对当世侠士的失望,也寄寓着诗人对理想侠士的渴念,隐约透露出凄苦落寞而又激愤不平的身世之感。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元和十一年(816年),李贺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一说二十四岁)。► 253篇诗文 ► 665条名句
利州南渡
温庭筠〔唐代〕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带 一作:对)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李白〔唐代〕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唐代〕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日 一作:后;未篡 一作:下士)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