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冷泉亭记

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南一带的山水美景,要数余杭郡的最好;在余杭郡里,灵隐寺的风景最出众;而灵隐寺里的景致,又以冷泉亭排第一。冷泉亭建在灵隐山脚下、石门涧中间,还有灵隐寺的西南角。它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却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把所有美景都包罗在内,没遗漏任何一处景致。

  春天,我爱这里花草的香气和繁茂的树林,在这里能吸到纯净新鲜的空气,让人心情平和、气血顺畅。夏天的夜晚,我爱这里缓缓流淌的泉水和凉爽的清风,在这里能消散烦恼,缓解酒后醒来的疲惫,还能提起游人的兴致。山上的树林像亭子的大伞,周围的岩石像亭子的屏障,云从亭梁间飘出,泉水和亭边的台阶齐平。坐着观赏时,能在亭边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至四年(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这篇题记即作于长庆三年(823年)八月十三日。这年,白居易赴杭之初,有些颓然,但是他深深爱上杭州的山水。赴任期间,白居易不仅建堤疏井,惠泽百姓,而且西湖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诗篇,《冷泉亭记》就是其中一篇。

参考资料:完善

1、 林薇编著;吴小林主编·山水有清音 古代游记小品: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04

简析

  《冷泉亭记》是一篇风景小品,介绍了冷泉亭宜人的景色。此文虽是为冷泉亭而作,但亭的位置、体貌略写,把重点放在登亭观景时的种种感受,情随景生,境与意谐,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冷泉亭的独特魅力。全篇构思精巧、落笔轻灵,虽是一篇景物小记,却写得别具匠心、风神俊爽,富于声情之美。

赏析

  全文可分为两层,通篇以“情”为核心,寄情于景、即景抒情,既展现冷泉亭的自然之美,也塑造出作者逍遥自适的雅士形象。

  作者先以层层递进的方式点明方位:东南山水以余杭郡为最,郡内灵隐寺景致尤佳,而寺中冷泉亭堪称第一。这种由大及小的铺陈,让读者对冷泉亭的位置一目了然。接着点明亭的具体所在——“山下水中央”,为后文描写埋下伏笔。

  写亭周景色时,作者采用详略结合的笔法。略写春夏之景:春天“草薰薰,木欣欣”,草木芬芳繁茂;夏天“泉渟渟,风泠泠”,泉水静淌、清风凉爽。随后详写人在亭中的体验,先述形体之乐:抬眼可见“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亭梁间生出,泉水与亭阶齐平;

展开阅读全文 ∨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991篇诗文 ► 1876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日 一作:后;未篡 一作:下士)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嫦娥

李商隐 李商隐〔唐代〕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友人伤歌姬

温庭筠 温庭筠〔唐代〕

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
更能何事销芳念,亦有浓华委逝川。
一曲艳歌留婉转,九原春草妒婵娟。
王孙莫学多情客,自古多情损少年。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