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古松

王安石 王安石〔宋代〕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古松枝干高耸入云,有八百多尺,直上青天,迥然超出众木。
当晚风从山谷中徐徐吹来,古松簌簌作响,在明月的照耀下,它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
古松长得这样高大,并不是人工用肥料栽培的结果,而是大自然的化育之功。
如果朝廷宗庙缺少良材,这颗古松就当被取用。然而,如果没有技艺精湛的工匠,我们切莫轻易砍伐它。

注释
古松:千年之松。
百余寻:形容古松长得很高。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青冥:青天高处。李白《长相思》:“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不附林:独立山林之外。
壑:山谷。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诸家未定此篇作年,当作于熙宁(1068-1077)以前。据传,德安(今属江西)名士王韶(1030-1081)曾为东林寺内古松赋诗一首:“绿皮皱剥玉嶙峋,高节分明是古人。解与乾坤生气概,几因风雨长精神。装添景物年年别,捭阖穹愁日日新。惟有碧霄云里月,共君孤影最乡亲。”王安石游庐山,见诗,甚爱之,因和诗一首云云。此松为东晋高僧慧远亲手植于净土宗发源地东林寺内。二松矗立,苍劲挺拔,气势不凡。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任提点江西刑狱,按临潘阳,曾召王令来会,可能同游庐山,得见王韶之作,遂有此诗。王令有《大松》诗:“十寻瘦干三冬绿,一亩浓阴六月清。莫谓世材难见用,须知天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这首诗咏松言志,松为老松。此松形象高俊,立身纯洁,既具献身精神,有具处世理性,确是诗人自我写照。

  这首诗开篇便描绘了古松的高耸与繁茂,独立于丛林之外,展现出它的独特与孤傲。不附林,以拟人的手法写出它的性格。颔联拓展了背景,描绘出千山万壑、风生月照的宏大景象,更加衬托出古松的挺拔与高洁。颈联以议论的形式,似乎是代表古松发言:成长全赖大自然的功力,而非借助粪壤之力。实际上,这是在说古松秉持天地之心,自身纯洁。尾联指出古松是廊庙所需的大材,但如果没有优秀的工匠,其他人就不要随意采伐。言外之意是,古松不仅是可堪大用之才,而且现在正是朝廷需要人才的时候。然而,古松既然是大材,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古松》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即写古松的茂盛与高耸,且独立丛林之外;颔联拓开背景,千山万壑,风生月照,渲染衬托,突出形象;颈联议论,看似代古松发言,实则是说古松秉天地之心,立身纯洁;尾联说古松材为世出,正逢廊庙需求之际,然而,若无良匠,其他人就不要随意采伐了。此篇所写古松,形象高俊,立身纯洁,既具献身精神,又有处世理性,确是诗人自我写照。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921篇诗文 ► 759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长相思·吴山青

林逋 林逋〔宋代〕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相送 一作:相对;谁知离别情 一作: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江边 一作:江头)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赤壁赋

苏轼 苏轼〔宋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 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生查子·金鞭美少年

晏几道 晏几道〔宋代〕

金鞭美少年,去跃青骢马。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
消息未归来,寒食梨花谢。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