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五月二十四日,在晁补之扬州的寓所与他会面。主人从井里汲水灌入大盆中,浸泡白荷花,在座的客人无拘无束,没有苦于酷暑的感觉。
清风回旋。东墙之上落着斑驳竹影。在座的客人都感到清爽舒适。
醉梦方醒。从苔藓遍布的井中汲水。清凉的泉水洒在白荷花上。
注释
减字木兰花: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简称《减兰》。《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
无咎:晁补之的字。晁补之,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
此词当作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五月,当年二月苏轼以龙图阁大学士知扬州。晁补之时任扬州通判,为苏轼属吏。二人会于扬州晁氏随斋。晁补之,“苏门四学士”之一,五月底,天气已热,苏轼去访晁补之。晁补之在书斋里放了一盆白荷花,盆中清泉四溢,顿觉暑意全消。苏轼作《减字木兰花》词。
参考资料:完善
此词抒写宋人晁无咎于夏日汲寒泉浸白荷花以纳凉的妙想,和坐客皆爽快自在、称心如意的情景。生活小事,却描绘得绘形绘色,生动如画,表现出一一种清幽疏朗,意象流动,别造新境,快事洒落的美感境界。
上片先从夏景写起:“回风落景。散乱东墙疏竹影”,空中飘荡着回旋的夏风,落日的光辉,照着散乱在东墙的竹影,令人似乎感到一种舒展轻松的凉意。这种凉意,也许是人们在特殊境遇中的一种错觉,因为“主人汲泉置大盆中,渍白芙蓉”,在清凉中微带一些荷花的香气,而使暑夏的烦闷燥热顿然冰释了。“满座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此句是词序中说的“坐客绦然,无复有病暑者”的艺术注脚。偷然,表示爽凉自在,一身轻快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787篇诗文 ► 4813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