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元丰行
王安石〔宋代〕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
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干挂梁梠。
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
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
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
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放声歌唱,元丰年真是个好时光。十日下阵雨,五日刮阵风,事事顺当。
连绵千里的麦子覆盖了原野,翻腾着金浪;满山的谷子与云彩相连,散发着芳香。
水田里稻子青青,雨水充足,水车被闲置在檐下派不了用处。
撒下渔网,网上的鲥鱼堆满了水中的沙洲;水边的荻芽又肥又甜,味道超过了牛乳。
花上百十个小钱就能沽到斗酒,虽然不是社日,可处处听到庆丰收的喧天锣鼓。
吴地的少年打着拍子唱起歌,姑娘们高兴地翩翩起舞;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真快乐,再也没愁苦。
我老翁乘着只小船沿着护城河向西南漂流,有时在杨柳间系上小舟。
满目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081年(元丰四年)。元丰初,风调雨顺,农丰物贱,百姓安居乐业,作者见到这一欢乐场面,十分高兴,在元丰四年作了两首诗进行讴歌,这是第二首。
参考资料:完善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5-56
赏析
以年号为诗题,虽然是受到韩愈《永贞行》的启发,但这首诗实是效法杜甫。不过,杜甫那些以诗歌记时事,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作,基本上是写实,而这首诗则把理想和现实紧紧结合起来,为北宋中叶的变法改革唱了一曲颂歌,因而是一篇富于理想色彩的史诗。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头两句,歌颂元丰年间(1078—1085)风调雨顺的气象:“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元丰年间风调雨顺是客观事实。反对新法的范纯仁也曾写道:“赖睿明之在上兮,常十雨而五风。”(《喜雪赋》)相传周公辅政时,天下太平,岁无荒年,曾出现过这样的奇迹(见《盐铁论·水旱》)。古人认为政有德,则阴阳调、风雨顺。
简析
《后元丰行》是一首七言古诗。诗的前两句歌颂元丰年间风调雨顺的喜人气象;下六句歌颂元丰年间五谷丰登、物产精美的盛况;最后八句歌颂元丰年间人民的幸福生活。这首诗既是北宋中叶变法改革的颂歌,也是诗人政治理想的直接展露。诗中的元丰朝,国泰民安的景象不啻唐虞盛世复现,于诗人新法的作用,作了极形象有力的证明。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921篇诗文 ► 758条名句
凤归云·向深秋
柳永〔宋代〕
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寄黄几复
黄庭坚〔宋代〕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想见 一作:想得;溪藤 一作:藤烟)
新凉
徐玑〔宋代〕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