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收敛起笑容,双眼凝神注视,看模样似是即将开口歌唱。高空里的碧云早已静止不前,簇拥成团,宛如巍峨的山峰。
魏武帝逝去之后,当年在铜雀台上陪宴献歌的歌伎们,如今都去往了何方?穆天子赴过西王母为他设下的宴饮,却因歌声太过美妙,抛下手中事务,久久流连不愿离去。
安葬王昭君的路边,向南迁徙的大雁早已不见踪迹。曾有轻歌曼舞的楚宫,也早被来自北方的秦人攻占。
如今听闻的这断肠歌声,并非从今日才开始;对着燃尽成灰的蜡烛,也只能轻叹一声“奈何”。
注释
高云不动:用《列子・汤问》秦青悲歌的典故。
嵯(cuó)峨(é):山高峻的样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二月,曾因旱放归宫女。此诗有“铜台罢望”之句,当是旧帝崩后不久之谓;又有“玉辇忘还”之语,其旧帝当是好巡幸者,暗指唐武宗。大中元年(847年)二月放宫人时,距唐武宗之崩不久。诗中所涉之出宫人事,当在大中元年(847年),其写作时间由此当可推定为大中元年(847年)。
参考资料:完善
这首诗以听歌为核心,既展现了欣赏歌曲时的美感体验,也抒发了由歌声触发的深层感触。
首联运用旁衬烘托的手法,一方面刻画歌者临近曲终时的神态,另一方面凸显歌声响遏行云的穿透力,成功渲染出歌声直击人心的氛围,为后文的情感与联想铺垫基调。
中二联聚焦听歌引发的联想:歌声仿佛牵引听者穿梭至遥远的古代,唤起对历代悲歌的记忆,进而催生对历史荣枯兴衰、瞬息变迁的深沉慨叹。这四联所涉史实,多围绕王妃、天子展开——他们的际遇兼具历史分量,既能折射人世兴亡的规律,其悲欢离合也更易引人深思。诗人以歌声为线索串联这些史实,既让史实与“声”自然关联,又避免生硬黏连,最终将听歌的个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后随祖辈移居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晚唐时期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603篇诗文 ► 858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