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陶渊明在正月五日游斜川,在水边依次列坐,回头眺望南山,喜爱曾城山的孤峻独秀,于是写下《斜川诗》,至今让人读来仍能想见当时的情景。元丰壬戌年的春天,我在东坡亲自耕种,修筑雪堂居住。向南可俯瞰四望亭后的山丘,向西能凭依北山的细泉,不禁感慨:这也如同当年陶渊明的斜川之游啊。于是创作这首长短句,用《江城子》的曲调歌唱。
梦中清醒明了,醉后反而心神澄净。只有陶渊明,是我的跨越时空的知音。走遍人间,到头来依旧回归田园躬耕。昨夜东坡的春雨下得充足,喜鹊欢鸣,报告着新晴的到来。
雪堂西边,暗泉静静流淌。北山倾斜,小溪横亘其间。向南眺望亭边的山丘,孤峻秀美如曾城山般耸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得罪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次年冬天,黄州大雪盈尺,十二月二日微雪,至二十五日大雪始晴。下雪期间,苏轼在东坡营造了房屋苏轼以为东坡雪堂初春的情景宛如渊明斜川之游,因有此作。
这首词饱含强烈的主观情感,开篇便十分突兀,径直将陶渊明视作自己的前生。他后来创作的《和陶饮酒二十首》序中写道:“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往往颓然坐睡。人见其醉,而吾中了然,盖莫能名其为醉为醒也。” 陶渊明喜爱饮酒,自己也曾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饮酒二十首》序)苏轼能够理解陶渊明饮酒时的心境,深知他在梦中或是醉里其实都保持着清醒,这是他们二人的共同之处。“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这句满含辛酸的感慨,所描述的情形又与陶渊明相契合,两人的命运是何等相似。陶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隐田园,苏轼则是以罪人的身份在贬谪之地耕种劳作,这又是他们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782篇诗文 ► 4823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