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东坡志林·人物·节选

苏轼 苏轼〔宋代〕

  郗超虽为桓温腹心,以其父愔忠于王室,不知之。将死,出一箱付门生,曰:“本欲焚之,恐公年尊,必以相伤为毙。我死后,公若大损眠食,可呈此箱,不尔使烧之。” 愔后果哀悼成疾,门生以指呈之,则悉与温往反密计。愔大怒曰:“小子死晚矣!” 更不复哭矣。若方回者,可谓忠臣矣,当与石碏比。然超谓之不孝,可乎?使超知君子之孝,则不从温矣。东坡先生曰:超,小人之孝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郗超虽然是桓温的心腹,因为他的父亲郗愔忠诚于王室,就没有把自己与桓温的事情告诉父亲。他临死前,拿出一个箱子交给门生,说:“本来我想把它烧掉,担心父亲年事已高,会因为悲伤过度而死。我死后,如果父亲因此而大大损伤睡眠和饮食,就把这个箱子呈给他看,不这样就把它烧掉。” 郗愔后来果然因为哀悼儿子而生病,门生把箱子呈给他看,里面全是郗超与桓温往来的秘密计谋。郗愔大怒说:“这小子死得太晚了!” 彻底不再哭泣。像郗愔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忠臣了,应当与石碏相比。然而说郗超不孝,可以吗?假如郗超懂得君子的孝道,就不会追随桓温了。东坡先生说:郗超的孝,是小人的孝道。

注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这篇文章通过父子忠孝矛盾揭示伦理困境:郗超以密匣缓冲父亲哀痛,却暴露助桓温篡逆的悖逆本质;郗愔焚书止哀的决绝,凸显门阀忠臣的气节。苏轼“小人之孝”的评断,揭示传统伦理中忠君高于孝亲的价值排序。此段以密匣为纽带,在私情与公义冲突中,拷问士人道德选择的终极困境。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783篇诗文 ► 4823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苏轼 苏轼〔宋代〕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苏辙〔宋代〕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董传留别

苏轼 苏轼〔宋代〕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