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远山如歌女的眉黛一般翠绿,碧波似游人醉眼般流转。游人们都登上了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席间粽子菖蒲菜,琼彝往玉杯里斟酒。不知哪家唱起了《水调歌头》,歌声环绕着青山飞去,连傍晚的云彩都为之停留。
注释
南歌子:《南歌子》是词牌名称之一,又名《南柯子》、《恨春宵》等。
游人:指游玩的人。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
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出自吴自牧《梦梁录》卷一二《西湖》:“大佛头石山后名十三间楼,乃东坡守杭日多游此,今为相严院矣。“
竹西:扬州亭名。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然而,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词中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去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手法的运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眉峰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上阕以十三楼为核心线索,描摹词人与游人宴饮游乐的场景。开篇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绘景叙事,将楼畔景致与游人的宴饮场景交融在一起,意趣十足。作者运用移情手法,既勾勒出湖光山色的曼妙,又暗藏宴饮的欢愉。“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进一步烘托热闹景象,作者笔下,游人只需登临十三楼,便不会再艳羡当年游览扬州竹西亭的唐人,虽未直接描摹十三楼,其壮丽风貌已然呼之欲出。
下阕以 “歌声” 为核心脉络,延续游乐场景的刻画。“菰黍连昌歇,琼彝倒玉舟” 一句,聚焦宴饮的酒食,既烘托出宴席的欢愉氛围,尽显游人尽兴游乐的意趣,还暗藏着游人在湖光山色间心神沉醉、放浪形骸的心境。
参考资料:完善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782篇诗文 ► 4823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