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为自己为五斗米折腰而感到惭愧,也曾像潘岳那样为了仕途迎尘而拜。但如今就像从槐根梦中醒来,终于苦尽甘来。花儿对我欢笑,山峦也与我相爱,仿佛万古以来的东篱隐逸之处都为我而留,做高人的机会终于轮到了我这样的人。与家人团聚,妻子儿女欢声笑语,这份快乐真是无穷无尽。
我经历过人生的荣枯,也尝过成败的滋味。就像王徽之那样,兴致尽了便转身离去;也像陶渊明那样,辞官归隐,回归田园。我栽下翠竹,用黄茅搭建简陋的草堂,独占那悠悠白云,却也无人责怪。早些时候,我收起浮躁的心,手持竹杖,脚穿芒鞋,游山玩水,吟咏风月,这份快乐同样是无穷无尽的。
注释
折腰惭:陶
这首小令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据后人推测,大约作于张养浩辞官回乡后不久。当时,在官场沉浮30余年的作者,认清了上层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对其彻底失望,于是在英宗至治二年借为父养老之名 辞官回乡,过上了归隐闲居的生活。
参考资料:完善
这首曲风格清新明快,语调婉转自然,虽然篇幅短小,通篇仅有48字,但却极能反应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典故运用灵活无痕迹,细节描写恰到好处,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摆脱官场污浊后的轻快心情。
首句通过两个典故说明自己辞官归隐的原因。“折腰惭”出自《晋书·陶潜传》。据记载,陶渊明担任彭泽令时,郡中排遣督邮到彭泽巡查,属吏请求其正衣冠、束冠带迎接督邮,陶潜感慨不已,以为自己终究“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旋即解印还乡,从此不问官场事。 “迎尘拜”这一典故则出自《晋书·潘岳传》。潘岳为人谄媚,依附于贾谧,每次贾谧外出,潘岳皆望尘而拜,极尽卑躬屈膝之丑态。这两则典故,前者表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