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通志总序

郑樵 郑樵〔宋代〕

  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洲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

  自书契以来,立言者虽多,惟仲尼以天纵之圣,故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贯二帝三王而通为一家,然后能极古今之变。是以其道光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不能及。

  仲尼既没,百家诸子兴焉,各效《论语》以空言著书(《论语》门徒集仲尼语),至于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迨汉建元、元封之后,司马氏父子出焉。司马氏世司典籍,工于制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会《诗》《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之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勒为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故谓周公五百岁有孔子,孔子五百岁在斯!是其所以自待者不浅。

  然大著述者,必深于博雅,而尽见天下之书,然后无遗恨。当迁之时,挟书之律初除,得书之路未广,亘三千年之史籍,而局蹐于七、八种书,所可为迁恨者,博不足也。凡著书者,虽采前人之书,必自成一家言。左氏,楚人也,所见多矣,而其书尽楚人之辞;公羊,齐人也,所见闻多矣,而其书皆齐人之语。今迁书全用旧文,间以俚语,良由采摭未备,笔削不遑,故曰:“予不敢坠先人之言,乃述故事,整齐其传,非所谓作也”。刘知已亦讥其多聚旧记,时插杂言。所可为迁恨者,雅不足也。大抵开基之人不免草创,全属继志之士为之弥缝。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其实一也。《乘》、《梼杌》无善后之人,故其书不行。《春秋》得仲尼推挽于前,左氏推之于后,故其书与日月并传。不然,则一卷书目,安能行于世!

  自《春秋》之后,惟《史记》擅制作之规模。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会通之旨,司马氏之门户自此衰矣。班固者,浮华之土也,全无学术,专事剽窃。肃宗问以制礼作乐之事,固对以在京诸儒必能知之。傥臣邻皆如此,则顾问何取焉?及诸儒各有所陈,固惟窃叔孙通十二篇之仪,以塞白而已。肃宗知其浅陋,故语窦宪曰:“公爰班固而忽崔骃,此叶公之好龙也。”固于当时,已有定价;如此人材,将何著述!《史记》一书,功在十《表》,犹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班固不通,旁行邪上,以古今人物强立差等,且谓汉绍尧运,自当继尧,非迁作《史记》厕于秦、项,此则无稽之谈也。由其断汉为书,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自高祖至武帝,凡六世之前,尽窃迁书,不以为惭;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资于贾逵、刘韵,复不以为耻。况又有曹大家终篇,则固之自为书也几希!往往出固之胸中者,《古今人表》耳,他人无此谬也。后世众手修书,道傍筑室;掠人之文,窃钟掩耳,皆固之作俑也。固之事业如此,后来史家奔走班固而不暇,何能测其深浅!迁之于固,如龙之于猪,奈何诸史弃迁而用固,刘知已之徒尊班而抑马,且善学司马迁者,莫如班彪。彪续迁书,自孝武至于后议,欲令后人之续已,如已之续迁;既无衍文,又无绝绪,世世相承,如出一手,善乎其继志也,其书不可得而见。所可见者,元、成二帝赞耳。皆于本纪之外,别记所闻,可谓深入太史公之阃奥矣。

  凡左氏之有“君子曰”者,皆经之新意;《史记》之有“太史公曰”者,皆史之外事,不为褒贬也。间有及褒贬者,褚先生之徒杂之耳。且纪传之中,既载善恶,足为鉴戒,何必于纪传之后更加褒贬?此乃诸生决科之文,安可施于著述?殆非迁、彪之意。况谓之赞,岂有贬辞?后之史家,或谓之“论”,或谓之“序”,或谓之“铨”,或谓之“评”,皆效班固,臣不得不剧论固也。司马谈有其书,而司马迁能成其父志;班彪有其业,而班固不能读父之书。固为彪之子,既不能保其身,又不能传其业,又不能教其子,为人如此,安在乎言天下法!范晔、陈寿之徒继踵,率皆轻薄无行,以速罪辜,安在乎笔削而为信史也!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此言相因也。自班固断代为史,无复相因之义,虽有仲尼之圣,亦莫知其损益,会通之道,自此失矣!语其同也,则纪而复纪,一帝而有数纪;传而复传,一人而有数传。天文者,千古不易之象,而世世作《天文志》;《洪范五行》者,一家之书,而世世序《五行传》。如此之类,岂胜繁文?语其异者,则前王不列于后王,后事不接于前事,郡县各为区域,而昧迁革之源;礼乐自为更张,遂成殊俗之政。如此之类,岂胜断绠!

  曹、魏指吴、蜀为寇,北朝指东晋为僭;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齐史》称梁军为义军,谋人之国可谓义乎?《隋书》称唐兵为义兵,伐人之君可以为义乎?房玄龄董史册,故房彦谦擅美名;虞世南预修书,故虞荔、虞寄有嘉传。甚者,桀犬吠尧,吠非其主;《晋史》党晋而不有魏,凡忠于魏者,目为叛臣,王凌、诸葛诞、毋邱俭之徒抱屈黄壤;《齐史》党齐而不有宋,凡忠于宋者,目为逆党,袁粲、刘秉、沈攸之之徒含冤九泉。噫!天日在上,安可如斯?似此之类,历世有之。伤风败义,莫大乎此!

  迁法既失,固弊日深,自东都至江左,无一人能觉其非。惟梁武帝为此慨然,乃命吴均作《通史》,上自太初,下终齐室,书未成而均卒。隋杨素又奏令陆从典续《史记》讫于隋,书未成而免官。岂天之勒斯文而不传与?抑非其人而不佑之与?自唐之后,又莫觉其非,凡秉史笔者,皆准《春秋》,专事褒贬。夫《春秋》以约文见义,若无传释,则善恶难明;史册以详文该事,善恶已彰,无待美刺。读萧、曹之行事,岂不知其忠良?见莽、卓之所为,岂不知其凶逆?夫史者,国之大典也,而当职之人,不知留意于宪章,徒相尚于言语,正犹当家之妇,不事饔飧,专鼓唇舌,纵然得胜,岂能肥家?此臣之所深耻也。

  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不比纪、传,纪则以年系事,传则以事系人,儒学之士皆能为之。惟有志难,其次如表,所以范晔、陈寿之徒能为纪、传而不敢作表、志。志之大原,起于《尔雅》,司马迁曰“书”,班固曰“志”,蔡邕曰“意”,华峤曰“典”,张勃曰“录”,何法盛曰“说”,余史并承班固,谓之“志”,皆详于浮言,略于事实,不足以尽《尔雅》之义。臣今总天下学术而倏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其五略,汉、唐诸儒所得而闻;其十五略,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也。

  生民之本,在于姓氏;帝王之制,各有区分。男子称氏,所以别贵贱;女子称姓,所以别婚姻,不相紊滥。秦并六国,姓氏混而为一。自汉至唐,历世有其书,而皆不明姓氏。原此一家之学,倡于左氏,因生赐姓,胙士命氏,又以字、以谥为官,以邑命氏,邑亦士也。左氏所言,惟兹五者。臣今所推,有三十二类,左氏不得有闻,故作《氏族略》。

  书契之本,见于文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文有子母,主类为母,从类为子。凡为字书者,皆不识子母。文字之本,出于六书。象形,指事,文也;会意,谐声,转注,字也;假借者,文与字也。原此一家之学,亦倡于左氏。然止戈为武,不识谐声;反正为乏,又昧象形。左氏既不别其源,后人何能别其流?是致小学一家,皆成卤莽。经旨不明,穿凿蜂起,尽由于此。臣于是驱天下文字尽归六书。军律既明,士乃用命,故作《六书略》。

  天籁之本,自成经纬。纵有四声以成经,横有七音以成纬。皇颉制字,深达此机;江左四声,反没其旨。凡为韵书者,皆有经无纬。字书眼学,韵书耳学。眼学以母为主,耳学以子为主。母主形,子主声,二家俱失所主。今欲明七音之本,扩六合之情,然后能宣仲尼之教,以及人间之俗,使裔夷之俘皆知礼,故作《七音略》。

  天文之家,在于图象。民事必本于时,时序必本于天。为天文志者,有义无象,莫能知天。臣今取隋丹元子《步天歌》,句中有图,言下成象;灵台所用,可以仰观。不取甘石本经,惑人以妖妄,速人于罪累,故作《天文略》。

  地理之家,在于封圻。而封圻之要,在于山川。《禹贡》九洲,皆以山川定其经界。九洲有时而移,山川千古不易,是故《禹贡》之图,至今可别。班固《地理》主于郡国,无所底止,虽有其书,不如无也。后之史氏,正以方隅;郡国并迁,方偶颠错,皆因司马迁无地理书,班固为之创始,至此一家,俱成谬举。臣今准《禹贡》之书而理川源,本《开元十道图》,以续古今,故作《地理略》。

  都邑之本,金汤之业。史氏不书,《黄图》难考。臣上稽三皇、五帝之形势,远探四夷、八蛮之巢穴,仍以梁汴者,四朝旧都,为痛定之戒;南阳者,疑若可为中原之新宅,故作《都邑略》。

  谥法一家,国之大典。史氏无其书,奉常失其旨。周人以讳事神,谥法之所由起也。古之帝王,存亡皆用名。自尧、舜、禹、汤至于桀、纣,皆名也。周公制礼,不忍名其先君;武王受命后,乃追谥太王、王季、文王,此谥法所由立也。本无其书,后世伪作周公谥法,欲以生前之善恶,为死后之劝惩。且周公之意,既不忍称其名,岂忍称其恶?如是,则《春秋》为尊者讳,不可行乎周公矣,此不道之言也。幽、厉、恒灵之字,本无凶义,谥法欲名其恶,则引辞以迁就其意。何为皇额制字,使字与义合,而周公作法,使字与义离?臣今所纂,并以一字见义,削去引辞,而除其曲说,故作《谥法》。

  祭器者,古人饮食之器也。今之祭器,出于礼图,徒务说义,不思适用。形制既乘,岂便歆享?夫祭器尚象者,古之道也。器之大者如罍,故取诸云、山;其次莫如尊,故取诸牛、象;其次莫如彝,故取诸鸡、凤;最小者莫如爵,故取诸雀。其制皆象其形,凿项及背以出内酒。惟刘杳能说其义,故引鲁郡地中所得齐子尾送女器有“牺尊”及齐景公家书所得“牛尊”、“象尊”以为证,其义甚明,世莫能用。故作《器服略》。

  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仲尼编《诗》,为正乐也。以风雅颂之歌,为燕享祭祀之乐。工歌《鹿鸣》之三,笙吹《南陔》之三,歌间《鱼丽》之三,笙间《崇邱》之三,此大合乐之道。古者丝竹有谱无辞,所以六笙但存其名。序《诗》之人,不知此理,谓之有其义而亡其辞。良由汉立齐、鲁、韩、毛四家博士,各以义言《诗》,遂使声歌之道微。至后汉之末,《诗》三百仅能传《鹿鸣》《驺虞》《伐檀》《文王》四篇之声而已。太和末,又失其三,至晋室,《鹿呜》一篇又无传。自《鹿鸣》不传,后世不复闻诗。然诗者,人心之乐也,不以世之兴衰而存亡。继风、雅之作者,乐府也。史家不明仲尼之意,弃乐府不收,乃取工伎之作以为志。臣旧作《系声乐府》以集汉魏之辞,正为此也。今取篇目以为次,曰乐府正声者,所以明风、雅;曰祀享正声者,所以明颂。又以琴操明丝竹,以遗声准逸诗。语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此仲尼所以正舞也。“韶”即文舞,“武”即武舞。古乐甚希,而文、武二舞犹传于后世。良由有节而无辞,不为以说家所惑,故得全仲尼之意。五声、八音,十二律者,乐之制也,故作《乐略》。

  学术之苟且,由源流之不分。书籍之散亡,由编次之无纪。《易》虽一书,而有十六种学:有传学,有注学,有章句学,有图学,有数学,有谶纬学,总得总言《易》类乎?《诗》虽一书,而有十二种学:有诂训学,有传学,有注学,有图学,有谱学,有名物学,总得总言《诗》类乎?道家则有道书,有道经,有科仪,有符篆,有吐纳丹田,有炉火外丹,凡二十五种,皆道家,而浑为一家,可乎?医方则有脉经,有灸经,有本草,有方书,有炮炙,有病源,有妇人,有小儿,凡二十六种,皆医家,而浑为一家,可乎?故作《艺文略》。

  册府之藏,不患无书;校雠之司,未闻其法。欲三馆无素餐之人,四库无蠹鱼之简,千章万卷,日见流通,故作《校雠略》。

  河出《图》,天地有自然之象,图谱之学由此而兴;洛出《书》,天地有自然之文,书籍之学由此而出。图成经,书成纬,一经一纬,错综而成文。古之学者,左图右书,不可偏废。刘氏作《七略》,收书不收图;班固即其书为《艺文志》。自此以还,图谱日亡,书籍日冗,所以困后学而坠良材者,皆由于此。何哉?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舍易从难,成功者少。臣乃立书二记:一曰记有,记今之所有者,不可不聚;二曰记无,记今所无者,不可不求。故作《图谱略》。

  方册者,古人之言语;款识者,古人之貌。方册所载,经数千万传;款识所勒,犹存其旧。盖金石之功,寒暑不变,以兹稽古,庶不失真。今艺文有志,而金石无纪。臣于是采三皇五帝之泉币,三王之鼎彝,秦人之石鼓,汉魏之丰碑。上自苍颉石室之文,下逮唐人之书,各列其人而名其地,故作《金石略》。

  《洪范五行传》者,巫瞽之学也。历代史官皆本之以作五行志。天地之间,灾祥万种;人间祸福,冥不可知,若之何一虫之妖,一物之戾,皆绳之于五行!又若之何晋厉公一视之远,周单子一言之徐,而能关于五行之沴乎?晋申公一衣之偏,郑子臧一冠之异,而能关于五行之沴乎?董仲舒以阴阳之学,倡以此说,本于《春秋》,牵和附会。历代史官,自愚其心目,俯首以受笼罩而欺天下。臣故削去五行,而作《灾祥略》。

  语言之理易推,名物之状难识。农圃之人识田野之物,而不达《诗》《书》之旨;儒生达《诗》《书》之旨,而不识田野之物。五方之名本殊,万物之形不一,必广览动植,洞见幽潜,通鸟兽之情状,察草本之精神,然后参之载籍,明其品汇,故作《昆虫草木略》。

  凡十五略,出臣胸臆,不涉汉、唐诸儒议论。《礼略》所以叙五礼,《职官略》所以秩百官,《选举略》言抡材方,《刑法略》言用刑之术,《食货略》言财货之源流,凡兹五略,虽本前人之典,亦非诸史之文也。

  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书大传》曰:“天子有问无对,责之疑;有志而不志,责之丞。”是以宋、郑之史,皆谓之志。太史公更志为记,今谓之志,本其旧也。桓君山曰:“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古者纪年别系之书谓之谱,太史公改而为表,今复表为谱,率从旧也。然西周经幽王之乱,纪载无传,故《春秋》编年以东周为始。自皇甫谧作《帝王世纪》及《年历》,上极三皇,谯周、陶弘景之徒,皆有其书。学者疑之,而以太史公编年为正,故其年始于共和。然共和之名,已不可据,况其年乎?仲尼著书,断自唐、虞,而纪年始于鲁隐,以西周之年无所考也。今之所谱,自《春秋》前称世,谓之世谱;《春秋》之后称年,谓之年谱。太史公纪年以六甲,后之纪年者以六十甲,或不用六十甲而用岁阴、岁阳之名。今之所谱,即太史公法,既简且明,循环无滞。礼言临文不讳,谓私讳不可施之于公也。若庙讳,则无所不避。自汉、唐,史官皆避讳,惟《新唐书》无所避。臣今所修,准旧例,间有不得而避者,如谥法之类,改易本字,则其义不行,故亦唐旧(汉景帝名启,改启为开;安帝名庆,改庆为贺;唐太祖名虎,改虎为武;高祖名渊,改渊为水。若章怀太子注《后汉书》,则濯龙渊不得而为讳;杜佑作《通典》,则虎贲不得而讳)。

  夫学术超诣,本乎心识,如人入海,一人一深。臣之二十略,皆臣自有所得,不用旧史之文。纪传者,编年纪事之实迹,自有成规,不为智而增,不为愚而减,故于纪传即其旧文,从而损益。若纪有诏之辞,传书有疏之章,入之为书,则据实事;慎之别录,则见类例。《唐书》、《五代史》皆本朝大臣所修,微臣所不敢议,故纪传讫隋。若礼乐政刑,务存因革,故引而至唐云。

  呜呼!酒醴之未,自然浇漓;学术之末,自然浅近;九流设教,至未皆弊。然他教之弊,惟在典刑;惟儒一家,去本太远。此理何由?班固有言:“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第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枝叶繁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且百年之间,其患如此;千载之后,弊将若何?况禄利之路,必由科目;科目之设,必由乎文辞。三百篇之《诗》,尽在声歌,自置《诗》博士以来,学者不闻一篇之《诗》;六十四卦之《易》,该于象数,自置《易》博士以来,学者不见一卦之《易》。皇颉制字,尽由六书,汉立小学,凡文字之家,不明一字之宗。伶伦制律,尽本七音;江左置声韵,凡音律一家,不达一音之旨。经既苟且,史又荒唐,如此流离,何时返本?道于污隆存乎时,时之通塞存乎数,儒学之弊,至此而极!寒极则暑来,否极则泰来,此自然之道也。臣蒲柳之质,无复余龄,蔡藿之心,惟期盛世!谨序

郑樵

郑樵

郑樵(1104年4月26日—1162年4月26日),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生于北宋崇宁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一生不应科举,刻苦力学30年,立志读遍古今书,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4月26日)。郑樵著述有80余种,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等遗文,其中《通志》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张先 张先〔宋代〕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张司业诗

王安石 王安石〔宋代〕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西江月·坐客见和复次韵

苏轼 苏轼〔宋代〕

小院朱阑几曲,重城画鼓三通。更看微月转光风。归去香云入梦。
翠袖争浮大白,皂罗半插斜红。灯花零落酒花秾。妙语一时飞动。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

APP会员免广告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