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天风呼呼吹得衣裳飘,人声渐小水滩声喧嚣。
心知这是天台古石桥,恰似飞龙独跨在山凹。
龙背高耸又横伸着腰,下面张开空口奔腾是怒涛。
水从华顶峰来路途遥,一左一右飞瀑分两条。
流到此处水流又相交,五叠六叠水势更加高。
一落千丈瀑声像怒号,像旗像布又像是狂蛟。
非雷非电又不像笙匏,就像银河飞落青松梢。
白车白马急急云中跑,水流急下却被石阻挠。
猛然溅起就像往上跳,咚咚布鼓声向雷门敲。
披甲水军向着皋兰鏖,三千精兵勇猛挥银刀。
四面崖壁声声都动摇,壮伟铜殿建造于前朝。
五
石梁瀑布是浙江天台山八景之一。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袁枚游历福建、浙江,写了不少歌咏天台山风景的诗歌和游记,这是其中的一首。
参考资料:完善
作《到石梁观瀑布》时,袁枚已年过花甲,但诗中一样带着年轻时的激情,从头至尾饱茏笔墨全心投入,又为后人画下一幅令人激动的奇景。由“天风肃肃衣裳飘”的远感,“人声渐小滩声骄”的渐入佳境,到“天风吹人立不牢”的贴近,“安得将身化巨整,看他万古长滔滔”的热切地以身相许,袁枚把兴奋、高昂的精神贯穿全篇,传递给读者。由“我本钱塘儿弄潮”三句,读者可以想见作者平素放达的性格,以此为衬托,石梁瀑布的魅力更具有了震撼力。
像袁枚的其它写景诗一样,此诗对石梁瀑布也是极力铺陈,调动各种手段状形,幕声,绘色。“一龙独跨山之凹,高耸脊背横伸腰”,将不动的山石模拟为传说中的龙,龙本身就是让人充分
予再莅吴将四载,欲访姑苏如未果。丙子五月廿四日,雨后,自胥江泛舟出日晖桥,观农夫插莳,妇子满田塍,泥滓被体,桔槔与歌声相答,其劳苦殊甚。
迤逦过横塘,群峰翠色欲滴。未至木渎二里许,由别港过两小桥,遂抵如下。山高尚不敌虎丘,望之又一荒阜耳。舍舟乘竹舆,缘山麓而东,稍见村落,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乡。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夹道稚松丛棘,薝葡点缀其间如残雪,香气扑鼻。时正午,赤日炎歊,从者皆喘汗。予兴愈豪,褰衣贾勇如猿踏而上。陟其巅,黄沙平衍,南北十馀丈,阔数丈,相会即胥台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吾友汪钝翁《记》称:“方石中穿,传为吴王用以竿旌者”。又“矮松寿藤,类一二百年物”。今皆无有。独见震泽掀夭陷日,七十二峰出没于晴云皛淼中。环望穹窿、灵岩、尧峰诸山一一献奇于台之左右。而霸业销沉,美人黄土欲问夫差之遗迹,而山中无人能言之者,不禁三叹。
从山北下,抵留云庵。庵小,有泉石,僧贫而无世法酌泉烹茗以进。山中方采杨梅,买得一筐,众皆饱啖,仍携其馀返舟中。时已薄暮,饭罢,乘风容与而归。
待行者,幼子筠、孙韦金、外孙侯晸。六日前,子至方应该北上,不得与同游。赋诗纪事,怅然者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