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
王安石〔宋代〕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似,论心於此亦同坚。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玉堂新制的砚台样式被世人争相传颂,更何况它是用蛮溪绿石雕琢而成。
叹我长久以来没有奇特的作品,愧对您持此佳砚相赠的情谊。
砚台久埋于瘴气雾气中看似仍带湿气,一取来用春波洗涤更显鲜亮。
它的色泽还与故人的袍服相似,以此而论我们的心意同样坚贞。
注释
蛮溪:南方的溪流。
瘴雾:瘴气。
春波:春水的波澜。
赏析
此诗以绿石砚为题材,抒发对才思敏捷的友人元珍所赠礼物的感恩之意。诗开篇称此绿石砚被誉为玉堂新制,足见其品质精良,备受称誉。继而诗人提及砚以蛮溪绿石雕琢,凸显其珍贵与独特。诗的下半部分中,诗人自谦长久未创作出与砚匹配的佳作,流露对自身才思的愧怍,却也欣然接受元珍所赠珍品,倾诉对友人的谢忱。末两句盛赞砚台:虽久埋湿境,取出后却鲜亮如春水,暗喻才华经磨砺更显卓越;其色泽与故友袍服相近,亦象征彼此情谊坚贞不渝。全诗以明快笔触勾勒砚台珍奇,既表对友人赠礼的感念,又借砚喻指对才学的追求与对友情的珍视。
简析
此诗以绿石砚为咏叹对象,首联写砚台形制新颖、材质珍贵,见赠礼之重;颔联以 “嗟我”“愧君” 直抒谢忱,兼含自谦;颈联借 “瘴雾埋砚”“春波洗鲜” 喻才华经磨更耀;尾联以砚色比友人袍服,结 “论心同坚”,通篇融咏物、赠答、言志于一体,语浅意深,见情谊之笃与对才德的期许。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921篇诗文 ► 759条名句
水调歌头·中秋
米芾〔宋代〕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宋代〕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六国论
苏辙〔宋代〕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