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鱼说
苏轼〔宋代〕
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植鬣,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过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河里的鱼中,有一种名字叫豚的鱼,在桥墩之间游动,撞到桥的柱子,不知道离开桥远点。河豚恼怒那柱子碰撞了自己,便张开面颊立起鱼鳍,(因恼怒而)吸了一肚子的气浮在水面上,很久不动。飞过的老鹰抓住了它,撕裂鱼腹把它吃了。
注释
触:撞到。
远去:远离。
张颊:鼓起、张开面颊。
植鬣:直立起鱼鳍。
鸢:老鹰。
攫:抓取。
磔:分裂,此指撕裂。
简析
本文以河豚触柱而亡的寓言,说明迁怒外物、不自省者的必然悲剧。文章以“张颊植鬣”、“久浮不动”等细节刻画河豚愚妄之态:其遇挫不思避退,反膨胀身躯宣泄忿懑,终暴露弱点招致杀身之祸。全文借河豚的生物习性隐喻人性弱点,以“迁怒柱石”类比人类遇事推诿外因的劣根性,是对反躬自省、节制嗔怒的理性呼唤。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787篇诗文 ► 4813条名句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晁补之〔宋代〕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