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当年的我总是习惯于应约赏花品酒。身着华丽的休闲服饰,骑着装饰了绣花马鞍和金笼头的骏马。在月下楼台之中听箫鼓,在梨花院落欣赏月色,荡秋千。和我共饮的是谁呢?原来是容颜如玉的女子。
感叹往事如烟,只剩下萧条冷落。怀着新的愁怨,仕宦异乡。一年来我究竟等来了什么呢?只有深隐于心中的孤独。凝神远望,海水与天际相连。山风夹杂着细雨吹来,而我衣衫单薄。此刻的我,如同瘦马一样奔波劳碌,心情糟糕透了。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满江红慢”“念良游”“烟波玉”等。以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为正体,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
这首词作于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或五年(1194)。据“海水连天”“山风吹雨”二句,可知此词或作于福州。
参考资料:完善
这首词是写词人厌恶仕宦的恶劣情绪的。它以“嗟往事,空萧索”为枢纽,描绘出昔盛今衰两种不同的仕宦生活,并使之形成强烈反差,以表达他对今日的“飘泊”不定、无法有所作为的怨恨与厌倦。
上片描述了往日仕宦生活的闲雅、从容与舒适。开头二句总写往日仕宦生活之华贵。“老子”而曰“当年”,言此处所写是对往事的回忆;“花期酒约”而曰“饱经惯”,言其在过去的长时期之内,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这两句开门见山,一方面点出上片所写生活的时间范围,为下片写今日仕宦生活设下伏笔;另一方面又以点带面,反映出词人往昔仕宦生活之华贵。以下几句则依据这一总体描述从不同侧面作具体描写。“行乐处”二句写帅镇各地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838篇诗文 ► 1691条名句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