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犯·甲辰中秋
吴文英〔宋代〕
绀海掣微云,金井暮凉,梧韵风冷。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江汜冷、冰绡乍洗,素娥堪,菱花再拭。迹留人去,忍向夜深,帘户照陈迹。
竹房苔径小,对日暮、数尽烟碧。露蓼香泾,记年时相识。二十五、声声秋点,梦不认、屏山路窄。醉魂幽扬,满地桂阴无人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暗红色的天空飘着几缕薄云,井栏边已泛起凉意,梧桐叶在风中急促摇动。不知哪处的楼阁最高,想必能最先被清亮的月光照耀到。江面泛起清冷的光,如同刚刚洗净的洁白丝绸,月宫的仙子将圆月擦拭得更加明亮。人已离去只留下影子,怎忍心在深夜让月光透过帘幕,照亮那些旧日的痕迹。
竹屋旁的小径长满青苔,面对黄昏,我数着天边渐暗的烟云。沾着露水的蓼草旁,那条飘着花香的采香泾,让我记起年轻时与她相遇的情景。二十五年过去,秋夜的滴漏声声,连梦中都认不出那条屏山小径了。醉意朦胧中魂魄飘荡,满地的桂花树影无人怜惜。
注释
尾犯:词牌名。《词谱》:“词见《乐章集》,‘夜雨滴
赏析
“绀海”以下三句,生动描绘了中秋时节的天气景象。傍晚时分,天青色的天空中悠然飘浮着几朵白云,然而转瞬之间,天色便悄然暗淡下来。夜幕低垂,飒飒秋风掠过,吹落了井边桐树的片片黄叶,恰应了那句“一叶落而知秋至”的古老谚语。“何处”二句,则是词人的遐想之语:值此中秋佳节,不知哪一处的楼阁能够建造得最为高耸,从而最先沐浴到那轮圆月的皎洁光辉?
“江汜冷”三句,转而描绘月光的清冷与明亮。其中,“汜”意为泛起,“悰”则指快乐之情。词人笔下的月光,照耀得江水如同刚刚清洗过的绡帛一般,泛着阵阵寒意;而月宫中的嫦娥仙子,在中秋之夜也倍感欢欣,她一次次地拭拂着那轮圆月,使其一尘不染,光芒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244年中秋。甲辰年即公元1244年(南宋理宗淳祐四年),根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当时词人四十五岁,尚在苏州。甲辰年是苏姬离去之年,苏姬去后五月为中秋,故有“影留人去”之语。
简析
词的上片重在描述中秋圆月的景象,圆月虽明亮,词人却不愿看到这明月光从帘隙中透射进来,以免使他看到室中离人的遗物更添悲伤;下片重在抒写词人自己的孤独感,醉意熏熏,孑然一人。全词通过月圆反衬词人与爱姬的生离死别之悲愁,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能引起人的广泛共鸣。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376篇诗文 ► 1563条名句
六丑·蔷薇谢后作
周邦彦〔宋代〕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怅客里 一作:恨客里;花何在 一作:家何在)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